一项农民培养计划引起了舆论的兴趣。来自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的消息,他们启动了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根据安排,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培养400万名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这项计划的内容很多,包括加强重点人群的科学素养培养等,但“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职业化”的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话题。
对中国农村稍有了解的人,听到这一消息的本能反应,是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农民是职业吗?”确实,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农民尽管从事了农业生产,但远远不能理解为一种职业。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的形象传承了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为了实现对工业的反哺,快速进行城镇化,几乎一夜之间,在户籍、土地、社会管理等方面实行了城乡分治,二元化结构由此产生。曾几何时,“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泾渭分明,将农民、农村与城镇居民、城市进行了鲜明的标记。农民,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身份,而不是职业,农家的孩子通过参军、招工、上大学,完成“跳出农门”的人生飞跃。
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彻底改变了亿万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很多农民开始离家,到有工作机会的地方工作,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有人称他们“农民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人并不认可这一叫法。因为,工人就是工人,农民就是农民,在田野里劳作是农民,走进了工厂工作就应该称为“工人”,为什么还叫“农民工”呢?经过了很多研讨,反复斟酌,“农民工”的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了。因为,这些农民还具有农业户口,家还在农村,只是到城镇从事工人的劳动。
斗转星移。当改革开放的巨轮开进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时候,随着30多年的生活巨变,第一代农民工已经老去,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他们更为年轻,经受过一定的教育,经历了城市化、工业化的洗礼,他们不再甘于留在农村,而是愿意把孩子带到城里,一起生活,他们不再熟悉农业生产,很少回老家,在意自己的收入是否合理,也期待與城市居民平等和谐地相处。
那么,农村的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渴望着更美好的生活。乡村振兴靠什么?在城乡共同发展的努力下,有关部门推动了乡村振兴计划。这一计划里,有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乡村建设,也有吸引年轻人回乡的创业行动,有增加农民收入的扶贫产业规划,当然,也包括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活动。
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留在家乡,在家门口也能获得很高的收入,同时,也吸引具有劳动能力的留守妇女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让这些“新农民”有用武之地,并且,随着农用地的流转,搞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或者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上下大力气。这些,就是让农民成为“职业”的具体做法和希望所在。
当然,面对着户籍、土地等基本管理制度,解决传统农民面临的问题绝不是一日之功。户籍制度已经在松动,有条件的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取消了所谓的“农业户口”,即从户籍身份上不再有“农民”和“城镇居民”之分。从这些地方出外打工的,不再是“农民工”,而是完全意义上的新产业工人。一些中小城市开始放宽的落户限制,对于一些具有条件并且想融入中小城市的农民,已经敞开大门。只是,一些农民出于承包地、宅基地等自身权益的考虑,并不愿意转化为中小城市的新市民。
在已经持续了40多年,并将继续下去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里,人口流动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课题,城市在变化,农村也在变化,出外打工的农民能变成新的城镇居民,是一个很好的生活选择。而留在农村的农民,就会在乡村振兴中找到新的生活希望和工作机会。只有中国农村的充分发展振兴,才有整个中国的发展振兴。有一天,农民真正成为一个收入很高、受人尊敬的职业,那就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