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虹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家长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焦虑不安,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不及待。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对教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我们要让孩子有什么样的能力面对和走向未来?”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未来教育研讨会暨第二届PDC(即“项目Project、驱动Drive、生成Create”)国际教育大会上,来自芬兰、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10个国家的教育学者齐聚北京,针对“未来教育”展开了一场思想的碰撞。
孩子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从全球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PDC教育联盟倡导者和发起人马骏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面对的孩子大多是‘00后‘10后,用过去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剥夺他们的未来。我们应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有用知识,哪些能力是孩子们日后闯世界必须的,怎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必须要对未来学校的功能重新思考和定位,重塑教育和学校。”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顾明远表示:“人工智能+教育,最终目的主要还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相结合新型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成为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我学习,自我探索。”
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曾说过,孩子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参加会议的教育专家陈筱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未来教育中,个性化学习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美国、欧洲的教育体系中,个性化学习方案以及终生学习尤其被看重。美国马里兰省女童军首席执行官瓦奥莱特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国,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用同样的方式来学习,“我们非常注重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未来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们成为终生学习者,具有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芬兰赫尔辛基首都地区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会的副主席马库斯·霍姆告诉记者,芬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学习。“从幼儿园一直到高等教育,我们都非常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在未来教育中,人将会更加受到尊重,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如今,社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学校教学知识更新的速度,人才的思维模式也不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各国教育专家都在积极想办法应对。
芬兰教育被一些媒体称为“世界第一教育”,该国教育专家表示,现在首先需要改革的是课程分类制度,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芬兰专家提倡“基于现象去学习”,围绕学生生活中遇到或感兴趣的现象开展学习项目、展开讨论并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具备的“横贯能力”。
加拿大多伦多圣派尤斯亚克斯学校校长帕斯夸莱·塔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加拿大一直在进行未来教育的探索。“我们让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针对不同项目去探究,在自我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也能更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此外,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如目前教育界比较关注的美国的STEM跨学科教学(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4门学科)、PBL(Project-BasedLearning,项目式学习法)等。
中国也一直在进行相关探索,PDC教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用项目的方式驱动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实践和体验、思维和意识,从而生成经验与技能、素养与情感、态度与价值。
在《与孩子一起走向未来》一书中,马骏写道:“无论是芬兰的‘现象式教学、美国的PBL模式,还是中国的PDC,都有着相似的本质: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置身于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学习知识并融会贯通地应用,同时还能学到书本以外的能力和品质,如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告诉记者,中国首先要建立一个未来教育人人都可学习的发展教育理念,重新思考塑造人类行为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为每一个学习者创作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中心呼之欲出
“我们今天觉得是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风靡全球的教育纪录片《为孩子重塑教育》的制片人泰德·丁特史密斯,在其新著《未来的学校》中这样说道,传统学校以有着百年历史的工厂模式为基础,善于培养适合工业社会的劳动力,而工业社会塑造的世界早已不复存在。“传统学校是僵化的教育体系打造出来的纸老虎,是创新时代的博物馆文物。”朱永新表示,无论是从现实性还是可能性来看,传统学校已经进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衰亡期,未来学习中心并不遥远。
加拿大多伦多公立教育系统第一学区主任弗洛拉·奇费利告诉记者,加拿大也有类似的“未来学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想要学习的时间、课程,学习进度自己掌握,教师只是作为服务者。虽然学生也会犯错误,但这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老师非常注重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自主性。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员玛居特·萨德哈为《环球时报》记者描绘了芬兰的“未来学校”——面对未来教育,芬兰将开启人工智能全面融入,走向个性化的深入实践。未来学校将创建以学生为标准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自己设计、动手,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想学什么、要学什么,更好地自我管理。“这里的学习是开放性的,知识无所不在,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换位思考。”
朱永新在他的《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这本书里提出,未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了,变成一个个的学习中心,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自由组织学习团队,自由选择老师,随时了解学习进度与知识掌握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一种新的学习空间、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呼之欲出。朱永新说,去年北京也出现了这样一个“未来学校”——PDC未来学校,在这里以兴趣为导向,学生不再受学校和年级的限制,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进行混合式探究性学习,亦可以进行菜单式的定制化学习,还可以进行合作性的任务学习,开展对接真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项目研究。以后,这样的未来学校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