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冬平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脑外科 (江西九江 332008)
脑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科疾病,若治疗不当会引发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中枢性高热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非感染性高热,抗生素干预无效,冰帽、冰袋或退热药物干预效果不佳[1]。此外,冰帽、冰袋降温会增加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容易冻伤患者皮肤,进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2]。本研究探讨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5~65岁,平均(58.2±1.3)岁;体温39~42℃,平均(39.8±0.4)℃。观察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5~64岁,平均(58.4±1.4)岁;体温39~42℃,平均(39.5±0.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入院时间均为发病后24 h内;经头颅MRI检查确诊存在脑出血;有中枢性高热症状出现。排除标准:心、肺等脏器功能严重异常患者;语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对照组行传统护理:采用冰帽、冰枕等传统降温方法;开展饮食指导,叮嘱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类食物,禁食辛辣、刺激类食物;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及增减药物;开展各项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FKW-M2型亚低温治疗仪(安徽菲纳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降温处理。(1)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方法:将蒸馏水(3 000 ml)、95% 乙醇(500 ml)加入到亚低温治疗仪水箱中,连接冰毯接口,用床单覆盖冰毯并置于患者背部下方;将温度传感器放于患者肛门内或腋下,并加以固定,调节水温为4~15℃,体温控制在36~37℃,如体温超出设定值,水循环便会自启调节。(2)亚低温治疗仪护理:遵医嘱控制降温速度,以1.0~1.5℃/h最适宜;强化体温检测频次,即每0.5~1.0小时测量1次;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标准卧位,使其皮肤充分接触冰毯;依据患者疾病特点,调整瘫痪侧肢体位置,即患侧与健侧交替侧卧;如果取仰卧位,使患者上、下肢体呈标准功能位,并根据需要合理使用防护垫;如果患者病情允许,可定时变换头部放置位置,通常,需每2小时变换1次;帮助患者变换体位时,动作需轻柔,不可盲目变换体位,或动作过猛、力度过大。(3)复温:撤去亚低温治疗仪的复温过程不能过快,需要将自然升温速度控制在<0.1℃/h。
比较两组降温效果及体温回升反复率。依据《危重症护理学》制定降温效果标准:持续降温处理2 d内,将患者体温维持在36.0~37.4℃,为显效;降温开始2 d内,患者体温<38.0℃,为有效;降温处理2 d后,患者体温>38.0℃,需要实施其他方式的降温处理,为无效[3]。降温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降温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降温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体温回升反复率为2.63%(1/38),对照组为31.58%(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出血中枢性高热实为一种多发且易反复的脑科病症,目前临床多采用物理降温治疗该病患者。物理降温可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明显减轻脑水肿,进而加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4-6]。患者体温每下降1℃,中枢氧代谢率可减少5%[7]。因此,临床常使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及冰袋等降温。以上降温措施短期降温效果较好,但其长期降温效果欠理想,且容易引发乳酸堆积、寒战等不良事件,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8-9]。亚低温治疗仪是一种新型自动控温系统,可依据事先设定好的温度值,调整患者体温,降温效果显著,且温度恒定;使用该仪器降温后不易反复,可通过调节毯面的循环水温,达到合理、有效降温的目的;亚低温治疗仪不容易引发寒战,可降低中枢神经耗氧量,保护血脑屏障[10]。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可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但应用过程中还需实施专业、有效的护理,以预防皮肤冻疮、褥疮等不良事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降温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体温回升反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相关报道结果相似[11-12],提示,在采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降温处理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使患者呼吸道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并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获得更佳的降温效果。
综上所述,亚低温治疗仪应用在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护理中,可获得较好的降温效果,并可避免体温反复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