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雪娟,丘祥丹
福建省上杭县中医院 (福建上杭 364200)
颈椎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涉及颈椎骨关节炎、颈神经根综合征、增生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类型[1],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颈肩酸痛、上肢麻木等症状,降低了其生命质量。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颈椎病患者的方法呈现多样化,且不同治疗方法产生的治疗效果不同[2-3]。本研究探讨药物罐治疗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福建省上杭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44~79岁,平均(61.27±10.39)岁;病程6个月至3年,平均(1.67±0.45)年。试验组男22例,女29例;年龄45~78岁,平均(60.98±10.44)岁;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1.55±0.3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指南》[3]中关于风寒痹阻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即夜寐漏肩或久卧湿地引发颈强脊痛,肩臂酸楚,颈部活动受限,严重甚至手臂麻木发冷,遇寒加重;或伴形寒怕冷、全身酸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
对照组采用七叶皂苷钠(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91)口服,30~60 mg/次,2次/d;颈椎病经验方口服,药物组成有羌活10 g、姜黄10 g、桂枝6 g、葛根20 g、细辛3 g、当归10 g、赤芍10 g、防风10 g、僵蚕20 g、黄芪20 g、五加皮15 g,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熬至400 ml,分别于早晚服用,1剂/d。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药物罐治疗:选用炒苍术15 g、干姜10 g、海风藤20 g、红花10 g、鸡血藤20 g、酒川芎10 g、木瓜30 g、秦艽10 g、伸筋草20 g、桃仁(外用)10 g、威灵仙20 g、益母草10 g,共同研磨成细末,加水煎煮1 h,操作前10~20 min 放入特制小竹罐,与中药水共煮10~20 min 后备用;指导患者取坐位或者俯卧位,选取风池(双)、风门(双)、大椎、肩井、肩峰、肺俞(双)、阿是穴等穴位,将煮好的竹罐拔在以上穴位,并留罐5~8 min。
两组均为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
(1)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疼痛、麻木等各项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甚至消失,经X线检查显示颈曲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症状积分下降≥60%;有效,治疗后患者疼痛、麻木等各项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改善,经X线检查显示颈曲无明显改善,易复发,症状积分下降30%~59%;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未达到以上标准甚至加重[4];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颈部疼痛:采用颈痛量表(NPQ)对患者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括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椎屈伸、睡眠质量,分值0~40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5]。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椎屈伸、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椎屈伸、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部疼痛比较(分,±s)
表2 两组颈部疼痛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颈部疼痛 颈部压痛 颈椎屈伸 睡眠质量试验组 51治疗前 28.45±4.69 29.16±4.28 28.34±5.35 25.47±5.02治疗后 11.42±2.34a13.14±2.86a 9.05±1.62a12.29±2.14a对照组 51治疗前 29.01±5.20 28.94±4.36 28.12±5.32 26.11±4.96治疗后 18.67±3.05 19.53±2.94 16.68±2.39 19.76±2.58
颈椎病是指椎间盘组织发生的退行性改变或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正常组织的病症,涉及神经根、髓、交感神经等,多集中于40岁以上人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近年来,我国颈椎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且患病人数增多[6]。仅有病情非常严重的颈椎病患者需要选用手术治疗,通常患者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即可,当未取得理想效果时转为手术治疗。据统计,在老年人群中风寒痹阻型颈椎病种类占据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颈部酸胀疼痛、活动受限、颈部麻木等,症状可延伸至上肢及后枕部,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与工作[7-8]。以往患者常采用单一西药治疗,虽可改善颈椎部疼痛症状,但难以根除,治疗效果有限。
中医将颈椎病归于“痹证”“眩晕”“萎证”范畴,由于风、寒、湿、冷等因素作用,引发颈椎增生、椎间盘突出,导致机体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久而为痹,表现出颈椎疼痛、酸困症状[9]。临床治疗原则应坚持祛风、活血、通络,较为常见的保守疗法有牵引、推拿、运动等,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增加颈部不适感,耐受性差。本研究在西药与中药口服治疗基础上配合药物罐治疗,使药物通过腧穴、肌肤、骨膜以及孔窍等途径渗入腠理,达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椎屈伸、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药物罐治疗可明显改善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病情,减轻患者治疗痛苦。分析原因为:现代病理研究认为中药药物罐的“洗拔”“温通”功效以及对神经反射产生的良性刺激,均可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流量,增强皮肤渗透性,提高机体对于药物的吸收效率,增强药效;药物罐对于肌肤产生的局部神经刺激可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促进相应内脏以及组织代谢,增强吞噬作用,有助于控制病情;药物罐与西药联合,加强药物协同治疗作用,实现优势互补[10]。
综上所述,采用药物罐治疗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可明显改善其病情,减轻颈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