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铜造像,释道圆融的雕塑艺术

2019-10-21 05:38北郊堂
收藏·拍卖 2019年10期
关键词:道教艺术

文/图:北郊堂

中国传统造像,不外乎释、道两家。对其赏鉴,除了精神上的皈依与虔诚,更多时候,应专注于造像本身,将其视作雕塑艺术,更能悟出造像艺术之美,在视觉上、心灵上有所得。另一方面,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释、道两家造像又早已互相借鉴、融合,尤其部分自宋至清的素铜造像,舍去了耀目的鎏金,反而更具创作的自由度,更回归雕塑艺术的本真。如果从雕塑陈列的角度将二者并置,还能从中品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趣。

(左)祥云观音 元 高17cm这尊元代观音坐像铜质精良,构思灵巧,造型别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观音菩萨头戴五叶花冠,中央冠叶间饰阿弥陀佛化佛,这是观音菩萨的标志,表示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面庞圆润, 眉如新月,眼睑微垂,目光俯视,鼻梁高挺,双唇丰润,嘴角微微翘起, 露出怡人的微笑。耳际有横出的冠结,宝缯弯曲上扬。耳饰圆珰,秀发在肩头打结并披于双肩。观音身姿挺拔,肢体饱满,上身着阔领长袖天衣,胸前饰连珠璎珞;下身着长裙,裙边錾刻精美几何纹饰,系带在腰间打结

(右)元始天尊 明 高41.5cm天尊束发戴簪,头发盘绕有致,丝缕分明。面相略长,额际高广, 额间有几缕皱纹,呈现长者的形象。双骨弯曲修长,斜垂于双鬓,双目圆睁神采奕奕。双耳垂肩,颧骨微凸,鼻梁挺拔,下颌较尖,极具个性特征;其双唇紧抿,嘴角微微翘起,面露欢喜之色。天尊内着交领上衣,外着低领道袍,领口衣边錾刻连珠纹和缠枝花卉,衣褶线条婉转轻柔,裹覆整个伟岸挺阔的身躯。元始天尊双手于胸前持金丹,手指灵巧生动。整个造像体量高大,制作工艺精湛,一线一褶间深透玄机,传达着道教博大玄妙的精神内涵

释与道,殊途同归

佛归佛,道归道,两千多年来 虽有摩擦但也相安并行;至少时至今日,佛寺与道观 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信众顶礼膜拜,但顶礼膜拜需要对象,国人自古物化,凡看不见的皆不如看得见的;对具象承诺期许比对抽象真诚踏实,所以偶像在释道两家应运而生。佛教入中国后迅速出现偶像,道教步其后尘;魏晋以后,佛之法相 庄严肃静,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尽显艺术之张力;一入隋唐,道教开皇,老子李耳,唐室先祖,遂高 祖李渊推行“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尽管如此,仍阻挡不了百姓造佛造仙的热情。这种热情延续至今, 虽有峰谷之别,绝无断流之时。尤其宋代以降,释道越发世俗,各自热衷自我表达,佛之佛陀、菩萨、 观音,高僧大德都有造像光辉;道之神仙、大帝、天尊、三官八仙亦有偶像崇拜;中国人将其自我内心苦难的宣泄与对幸福的渴望全部融进对未来的憧憬,憧憬中佛道各占一席,因人信念不同,所占位置不同, 继而重量不同。

这就是众多与之相关的造像诞生的缘由。工匠与发愿者一道,将其心目中的“像”尽可能完善,甚至达到完美。这完美包含的内容除去材质,便是手艺,更是思想。无论释道,无非在出世入世之间游走, 当它们进出自由之时,艺术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偶像便有了灵魂,替人们安放内心。

于是佛用法相示人,普度众生;道以信仰化生,济世救人。让精神追求物化,让无相呈现有相,宋、元以来释道造像不遗余力,以致我们今天在世界各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之中都可以很容易看到令人赞叹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艺术,不仅相互借鉴,也可以从中体验出释、道两家在历史发展中的圆融交摄,难以割裂。比如,佛教初传中国时依附黄老鬼神思想 进行传播,甚至为了扩大影响编造《老子化胡经》,说道祖老子西出函谷关,过西域,入天竺,化为佛陀。宋元以来兴起的道教最大教派全真教更是以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

道教的许多经典,神仙体系借鉴自佛教,如佛教中有法、报、化三身佛,道教中讲一气化三清。佛教中有四大天王,道教中亦有四大元帅。有些神祇,佛教中有,道教亦有。如关公,佛教中称为伽蓝菩萨,道教中为四大元帅之一。哪吒(梵文:Nalakuvara)在古印度佛教中就已存在,是佛教中的护法。道教中他是太乙真人的弟子,被封为中坛元帅。佛教中的智慧之神摩利之天,在道教中被称为斗姆,乃众星之母。在古印度的佛教中地藏菩萨与阴司地府并没有太大关系,传入中国之后便有了地藏菩萨统管十府冥王的说法。而阴曹地府、十府冥王原本则是道教信仰体系中的内容。由此足见儒、释融合涵摄之深, 二者皆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根脉,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左)胡人献狮 明 高 26cm这尊造像表现的便是正在驯狮子的胡人,胡人头戴尖顶高帽, 高鼻深目,小眼圆睁,双唇微张,双眉与连于两鬓的虬髯一样浓密, 为典型中亚或西域少数民族的相貌。胡人胸腹圆鼓,脚蹬长靴,左腿外撇跪地,右腿立起,呈蹲坐姿势。双手藏于长长的衣袖之内,右手撑于腿上,左手高高举起镂空绣球,以逗诱身下的狮子,整个造型动感十足。此胡人原应为香熏盖,身下有一狮形香熏,腹空为炉,以燃香料,香气由狮嘴而出,设计极为巧妙。胡人驯狮与胡人献宝有相同的寓义,以歌颂天下繁荣昌盛、歌舞升平、万邦来朝的景象

(右)文昌帝君 明 高41cm文昌帝君头戴圆顶幞头,帽沿正中嵌宝装饰,软巾自耳后垂于两 肩。面庞方正端庄,双眉弯曲修长,鼻梁挺拔,优美眉线与鼻梁相连; 双目圆睁,正视前方,显得炯炯有神。双唇微抿,三缕胡须汇成一股垂于胸前,与耳侧垂下的发缕相映衬。身着长袖朝服,双足自然下垂, 正襟危坐。左手抚膝,右手于胸前轻扶束腰宝带,宝带镶嵌华丽。衣物贴体合度,衣边领口錾刻卷草花卉图案。衣褶自然流畅,显示出衣物轻柔的质感。整尊造像文雅端庄,稳重大方;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双手刻画生动灵巧,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造像体量高大、品相完好, 是明代中原道教造像中难得的精美之作

因此,将释道金像集中一堂,让 佛之断尽烦恼,道之清静无为;佛之承当觉悟,道之贵生济世;佛之究竟解脱,道之天人合一充分展示, 多层面,全角度,佛归佛,道归道,佛道相融不抵,散放文明之光。将两者并置组合,亦能体会释道造像的艺术高超及二者之间的微妙关联。

(左 )韦驮天王 明 高 24.5cm韦驮天王头戴凤盔,身披铠甲,两肩腹部,加饰兽头,外裹锦袍, 腰系扎带,足踏战靴,立于山石台座之上。其面容秀美,鼻梁挺直,目光深邃而有神,虽是武将形象,却慈眉善目,呈现出智勇双全的善相守护神形象。其双手于胸前合十,挺胸收腹躯体厚实壮硕,形象威武刚健。据说韦驮天王像金刚杵的放置方式不同,代表不同的含义。 韦驮将金刚杵横置于双臂之上者,表现寺院可接待云游僧人。而将金刚杵触地而立者,表示不接受云游僧人挂单,此尊属前者,韦驮天王双臂上原应横置一杵。韦驮天王身着精美的甲胄,披帛与袍袖飘拂, 在端庄凝重中透出律动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铸造工艺精湛,堪称明代内地金铜造像的典范之作

(右 )真武大帝 明 高 35cm真武大帝容貌伟岸,面形方正,双目微垂,炯炯有神,神态宁静。 长发披于脑后,面留三缕胡须。双手抚于膝前,双脚下垂,正襟危坐。 身着长袍围玉带,腹部刻有四爪苍龙,龙纹立体,衣缘亦刻画祥云纹。 衣褶自然,写实流畅。座前有龟蛇缠绕的“玄武”,这也真武大帝的标志。《佑圣咒》中称:“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 周行六合,威慑万灵”。此尊真武大帝造像,体量较大,造型端庄, 铜质细腻,做工精细;作品将真武大帝神采奕奕超凡入圣的气质神韵 表现地十分到位,是一尊极为难得的道教艺术精品

(右 ) 赵公明 明 高 26.7cm此尊赵公明头戴帽冠,冠带飞扬而上。面庞方阔,眉眼上挑,斜眉紧蹙,双目圆睁,怒视前方。胡须四张,洒于前胸,气宇轩昂,一 派威严和正气。左手紧握拳头,置于腿面,右手原持钢鞭。身披战袍, 内着甲胄,足蹬高靴,形象威武彪悍。身躯魁梧伟岸,铠甲鳞片、纹 饰立体生动,袍服衣褶自然,袍带随风飘动,极具动感。帔帛自头后绕过双肩,飘扬于身体两侧,在头后的形状宛如头光。其两腿之间还伏蹲着一只憨态可掬的老虎,这是赵公明驯养的黑色老虎,亦为其坐 骑。赵公元帅坐于山石台座之上,仿佛俯瞰着芸芸众生,时刻准备保 护救济。整像色泽古朴,工艺精致,艺术造诣极高,静中有动,让人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其英勇威武气势

(左 )弥勒佛 明 高 16.5cm这尊弥勒双手捧腹,呈站立姿势,这种形象的大肚弥勒佛极为少见。其头顶髡发,现比丘形象,方面大耳,双目微合,目光慈祥。张口嘻笑,欢喜之色溢于言表。身着袒露前胸腹的通肩袈裟,其身形饱满,大腹便便,浑圆可爱。尤其是其双手捧腹的形象,充满了喜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袈裟衣纹自然流畅,层叠逶迤,如行云流水

(右 )紫阳真人 清 高 31.5cm紫阳真人头挽双圆髻,面形方阔,五官紧凑。双眉似刀,斜飞而 上,一双丹凤眼,尽显英雄气概。鼻挺唇薄,下颌饱满,极为俊美, 其原应留有胡须,超凡脱俗之气跃然而出。内着交领长衫,外穿道袍,衣缘錾刻精美花纹,极富装饰效果。服饰层次丰富,衣褶自然流畅, 显示出衣物轻柔顺滑的质感。紫阳真人左腿横盘,右腿立起,左手支 撑身体,右手手腕置于右膝之上,神情安祥,悠然自在地坐于山石台 座之上。此尊造像雕刻精细,衣带飘逸,面目传神,将紫阳真人的身份特征和动作神情塑造得十分精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左 )阿氏多尊者 元 高 30.5cm此尊阿氏多尊者全跏趺坐于宝座之上,双手结禅定印,掌心托宝珠。头戴围头巾,面相写实,其双眉微蹙,鼻若悬胆,双唇微启,露出两颗门牙,圆睁的双目显示出修行佛道的坚定与毅力。尊者腰身姿态挺拔,身形饱满,其内着短褂,外穿汉式宽袍广袖,衣纹写实自然,表现出较强质感。整像风格写实,形体比例精准,相貌特征生动传神,惟妙惟肖,铜质细腻温润,表现出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

(右 )罗汉 清 高 22.5cm此罗汉坐像造工精湛细腻,形态端庄,气度超然不凡。尊者面容俊秀,眉宇间清澈润朗,祥和宁静。结跏跌坐,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 坐于禅凳之上。身着交领袈裟,袈裟轻柔贴体,衣纹自然流畅。袈裟的细部制作也极为写实,左肩环扣钮结十分逼真。尊者身下束腰台坐,线条刚劲有力,形制规整大方,形式须弥山状。造像铜质细腻,整尊比例匀称,造型生动传神,观其形象表现的应是十八罗汉中的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

素铜造像,更具艺术自由度

本来,凡宗教造像都会有一套严格的度量标准,以备工匠造像之需,形成准则。宗教追求造像法度,有意追求千篇一律,千像一面,目的是保证信息传达时的准确一致性。

但造像本质上就属于雕塑艺术的范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产地,会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准。不过,产地和风格也不是 最重要的, 重点是看每尊造像的雕塑艺术水准和美学视觉,是否具有其美学价值,是否在佛像信仰角度 给人以安宁与教化的力量。 造像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每一尊造像都蕴含着不同的艺术生命力。 当我们与之面对面时,从其五官和肢体 动作就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表现力,或写实或夸张,或含蓄或直白。每一尊都是可以与观者进行对话,同时能与观 者瞬间产生某种触动与共鸣,这才是真正雕塑 艺术的魅力所在。

明代以前的铜造像绝大多数都是体量较小、重量轻薄。除非大的寺院或官府皇家铸造之物有数米甚至所谓数丈高的大像,但数量很少。只有到了明代建国后100年左右,国力强盛,开始以白银作为货币流通。这时大量历代流通的货币被按照铜的材质融化,因此明代的佛道造像数量极多,且尺寸往往比较高大,可以说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朝代。由于明代的佛道造像多数是溶解杂铜而来,都是所谓的青铜。当年铸造出来可能色泽比较明亮,但时间久远后往往呈现颜色偏重。此外,鎏金的明代佛道造像数量远不及素铜的造像为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些佛道造像也往往用所谓冷金,即贴金或漆金的方法装饰造像。在艺术市场上,似乎明代的素铜造像在价格上较之鎏金造像似乎略逊一筹。但是实际上, 明代的雕塑艺术不论鎏金与否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技法上,往往上承宋元,技法和雕塑手法多样。

(左 )狮吼观音 元 高 37cm此尊观音头戴五叶花冠,正中冠叶有其主尊阿弥陀佛的化佛,冠叶呈浮雕形式,精致华美。菩萨面庞丰润,五官端庄,弯眉细目,嘴角微微翘起,带有笑意。观音身姿挺拔,躯体饱满。观音身下是一只健壮威猛的朝天吼。朝天吼身体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体表鬃毛刻画的细致入微, 丝丝分明。朝天吼前方站立善财童子,其双手合实,虔诚地望向主尊。观音菩萨、善财童子的衣物以及朝天吼背上的披巾等织物表现的生动而富有质感,衣纹自然流畅,衣边錾刻有精美的花纹,显得精致华丽, 从侧面烘托出主尊的高贵典雅。整尊造像体量高大,结构复杂,工艺精湛,气势雄浑,实为汉传造像中难得的精品之作

(右 )汉钟离 明 高 20cm汉钟离,姓钟离名权。东汉时大将军,故而得名。钟离权曾经十试吕洞宾,度吕成仙,还传授吕“点石成金”的道法。也因为此法,钟、吕广受尊崇,被认为其可护佑金矿、财运。汉钟离头束双髻,面庞圆润,浓眉长髯,双目有神,额间亦有皱纹,一幅长者的形象。其左手向下,手中托宝珠,右手向上举于胸前,持一把小巧的羽扇。身着广袖长袍,衣领较低,袒露胸腹,微微隆起的腹部显得十分生动

在题材方面,作为如来形的佛像,技法上受到仪轨的限制。但是菩萨类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等等就可以在造像仪轨的规定之内衍生出多种造型,形式多样、姿态生动。除佛造像外,道教造像也异 彩纷呈,例如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等等这一类道教造像可以说姿态万千形神兼备。此外,还有民间 的一些鬼神仙人之类也在明代大量出现。可以说明代佛道类的造像是风格多样、题材广泛、给人以丰富 多彩的印象。

由于铜鎏金造像在当时也属昂贵之物,因此类造像往往造型比较规范,不敢有所突破。这类造像往往都是应施主的要求而铸造,形式上一般都是佛像、观音像、或者是老子像等等。造型比较单一,艺术性也不敢有太大的突破。反而倒是不鎏金的素铜造像,雕塑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雕塑手法自由,往往更具有艺术性。

屏蔽耀目的鎏金的素铜造像反流行常态,只追求吉金朴素,以铜质之感加之几百年来的沉穆之色充分表达释道造像艺术的本意,注重精神交流,忽略炫耀传达,让艺术变得更纯。

素铜造像在年代上,上至两宋下迄清代,其中以明清为大宗;题材上,儒释道三教皆有,而以佛、道造像为主。工艺上,皆为铜胎铸造,个别造像局部鎏金。内容丰富多彩,洋洋大观,自成体系。佛教造像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等诸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菩萨,阿难、迦叶、阿氏多、降龙等佛弟子罗汉,四大天王、 韦驮天王等护法、达摩祖师等。道教造像中有,三清、四御、王母、三官等先天尊神,真武、文昌、魁星、 破军等星神,八仙、刘海等神仙,赵公明、关公、哪吒、杨戬等护法神将,萨守坚、张伯端等得道真仙, 还有多姿多彩的侍从道童等。

所以,精美的素铜造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反映了中原地区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以及雕塑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佛陀庄严,菩萨慈祥,金刚护法怒目威猛,高道仙真洒脱不羁,侍从童子虔诚活泼;这些造像无不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形神俱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有些造像题材少见,个别造像上錾刻题记,标明供养人、年代、地点、造像名称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文 物研究价值。

(左 )童子献香 明 高 15cm佛教和道教中都有诸多的供养人,他们把珍贵美好的东西供与佛 陀、道祖,以表示对佛法道法的虔诚和敬仰。这尊童子当为供养人之 属,其应为道教中的形象,可能侍从于某位道教大神或高道身旁。童 子头留双圆髻,面庞圆润,五官俊美,额头宽广,弯眉细目,鼻挺唇薄, 稚嫩可爱。内着长衫,外披圆领对襟短褂,腰间系带,带子于腹前打结, 而后飘垂于身前。系带与长袍下摆猎猎迎风,向后拂动,使整个造像充满灵动的气息。下身着长裤长靴,双腿微分,站立于方形四足高台之上。双手于左前方托圆盘,盘上放一小瓶,形似花觚,可作插香供 养之用。整体造像设计非常巧妙,人物造型生动鲜活,童子稚嫩秀美, 恭敬虔诚,乃难得的明代造像佳作

(右 )罗汉 宋 高 27cm这尊造像以青铜铸造,表面原有鎏金。尊者面形方正,眉骨隆起, 双眉如钩,眉端微蹙,额间白毫,大如棋子;双目微闭,面容安详,鼻梁挺拔,薄唇微抿,嘴角蕴笑意,大耳垂肩。罗汉身形魁梧,结跏 趺坐姿,左手托钵,右手放于袈裟之内。身着袒右式袈裟,衣褶丰富, 线条硬朗。尊者颈部青筋暴起、下方锁骨深陷,胸腔隐约可见,身后脊椎骨,颗颗分明,将阿罗汉遁世苦行、虔心求道的精神表现得栩栩如生

Theta-2 约翰·麦克拉 1965年

猜你喜欢
道教艺术
道教以人为维度的“和谐”思想外延探析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纸的艺术
道家道教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