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2019-10-21 07:19
文史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袁世凯瑞士

袁世凯称帝就是为了过皇帝瘾?

王军福 《袁世凯要称帝是为了体验当皇帝的滋味?》

民国初年,最困扰袁世凯的问题就是政党和议会的权力分配以及省和中央的关系。当时的中国亟须将地方政权、军权、财权收归中央,建立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以大力整饬、发展国力,取得独立。

而政府由于《临时约法》的限制,行政效率低下,无法实现中央集权。更大的危机是,在制度设计上,互相制衡的机制不完善。孙中山原来的《临时约法》规定的是总统制,但后来为制约袁世凯的权力,又匆匆忙忙改成内阁制。行政对议会无力反制。多数议员没有国家管理经验,党争意识太强,行政管理受到严重掣肘。因此袁世凯当时的得力幕僚杨度得出的结论是,实行君主制是救亡图强的最佳方案。袁世凯也认同了利用皇帝的头衔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最热衷帝制。辛亥革命后他极力鼓吹帝制。袁世凯称帝还与“十三太保”密切相关。1915年8月14日,杨度、孙毓筠、李燮和、刘师培、胡瑛、严复等6人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这6个人加上梁士诒、张镇芳等7人,合称“十三太保”,鼓吹帝制。1915年4月,杨度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撰写了两万多字的《君宪救国论》,让袁大为赏识。

袁世凯作为当时终身制的大总统,由于保守势力的支持和山西军阀阎锡山曾口头表示支持(山西是当时中国现代军事工业最发达的省份),使他萌发了称帝的念头。然而,袁世凯的嫡系段祺瑞、冯国璋却反对称帝。在袁世凯称帝后,段祺瑞曾慨叹:“项城作孽啊!”冯国璋则率领和他个人关系比较好的5位将军联合发出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惩办祸首”的电报。

二战时德国为何没有攻占瑞士

张嵚 《二战时瑞士手中掌握大量财富,为何德国没有攻占它?》

在纳粹德国铁蹄席卷欧洲的战火岁月里,英国被炸成了烂摊子,法国蒙受亡国厄运,丹麦、瑞典、挪威、荷兰等国更是纷纷被“秒杀”,但富得流油且夹在法德意之间的瑞士却有惊无险地保持了国家独立。为何?

首先就是瑞士够“硬”。中世纪的瑞士曾是个扩张性极强的“战斗民族”,二战爆发前夜,虽然瑞士早挂上“中立国”的招牌,但全民皆兵的传统没丢。德国吞并捷克后的第二天,瑞士率先发布强硬声明:“谁妄图觊觎我们的领土与主权,迎接他的将是战争。”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当天,就有50万瑞士男人拿起武器加入军队,3天后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德军凭“闪电战”横扫欧洲后,又是瑞士率先站出来,1940年夏,轰炸法国的德国空军就惨遭瑞士空军多次截杀。法国亡国后,瑞士军队重兵部署,摆出要和德国死磕的架势,就连瑞士国内的亲纳粹组织,也被一口气端掉。

瑞士底气之所以这么足,其一,瑞士2/3的国土是山地,空军的实力也不弱,德国机械化部队在地面难以铺开,想夺制空权也不容易。第二,瑞士的产业能力,有着极大的利用价值。对于军事物资消耗极大的德国来说,瑞士的军事加工业生产能力和独家技术,更为他们依赖。在二战中,瑞士一共向德国输出了价值10多亿瑞士法郎的军工产品,包括武器弹药枪械,及瞄准器、光学仪器、炮弹引信、定时器等技术装备。第三,瑞士更吸引全世界眼球的,是其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纳粹德国在1940年至1945年抢掠来的黄金,90%都是通过瑞士中转,从而使其成功冲破同盟国的封锁,给轴心国采购他们亟须的军用物资。

中国的人口大爆炸为何没带来灾难后果

易劳逸 《中国的人口大爆炸为何没带来灾难后果?》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 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数量从明初的6500万~8000万增长到4.3亿,在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取得突破、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缩减(1850年人均耕地面积是1400年的2/3)的情况下,中国为何没有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为增长的人口拓展足够的食物来源。当时全国农民几乎都在密集地运用灌溉法、施肥等传统种植技术以追求粮食增产。撒播良种也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早在宋代,原产于占城(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早熟稻就被引进了中国,稻子的成熟季由此从原来的180天左右缩短到了130天左右。而到了19世纪早期,有些品种只需60~80天就成熟了。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如花生、玉米、红薯、土豆等也为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民的“自我剥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劳动密集是中国农业的最核心特征。如很多人家养不起牛等役畜,于是人们自己拉犁耕地和背负重物,用人力脚踩翻车来灌溉。

新增的食物供给量,还有一半来自开荒耕种。明朝时期朝廷就通过强制手段,承诺免税,提供种子、工具和役畜,帮助建造堤坝和灌溉网络等鼓励人们迁徙至人烟荒凉之地开荒耕种。到了清代,人口大幅增长使这种迁徙行动达到了顶峰状态。整个中国人口分布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重新排列组合。19世纪中期,人们迫于经济压力向海外大规模移民,也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中国与全球的联系。

日本人多地少为什么还能一家一栋房

图南 《日本人多地少为什么还能一家一栋房?》

在东亚的城市居住环境中,日本却算得上是“清流”,大多数地区没有高耸密集的单元楼房,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名叫“一户建”的独栋住宅。日本人为什么都钟爱“一户建”?这得在历史上找原因。

二战后,日本主要城市的中心区被夷平,但战前地理位置偏远的房子意外地在大轰炸中幸存下来,成了当时的紧俏货。在战后日本人流离失所的大混乱中,一大批“包租公”和“包租婆”依靠坐地起价的房屋租金,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租房市场的混乱很快引起社会的不满,日本政府在1946年颁布房租管制命令,限制房屋租金,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租客的条款,结果却导致出租房源锐减。

于是,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接连颁布法律,提供贷款鼓励盖房,各种小户独栋开始拔地而起。1965年,日本政府更是抛出“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并提出“一家一套,一人一室”目标,对独门别墅“一户建”给予扶持。不过随着人口的集中,独门别墅的遍地开花,城市也越来越拥挤了,城里人又通过向周边乡间闲置土地扩张来保障“一户建”。

“一户建”更像一个折叠的单元房,大多面积其实低于一百平,且楼间距一再缩小,公共道路大多十分狭窄,难以通车,出行不便,因此在20世纪针对“一户建”的质疑甚嚣尘上,但是日本人无一例外选择兴建和居住低层楼房。“一户建”多数都是木板或者一些轻型建材搭建而成,真遇到地震,房屋建材掉下来也砸不死人,整个房屋往往如同一个完整箱体,这可以算作它们的一个优点。

猜你喜欢
袁世凯瑞士
多功能瑞士莲巧克力之家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等候袁世凯
等候袁世凯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瑞士镇迷阵
袁世凯的用人绝招
继续前进
一起游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