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看了不少优秀的印度电影。其中,《摔跤吧!爸爸》被我的编导培训班老师称为“印度迄今为止拍摄的最好看的电影”。听这片名,肯定最适合跟爸爸一起看了,可惜爸爸当时在外地出差,我就和妈妈一起看了。
一出影院,我便按捺不住冲动打电话给爸爸,告诉他有时间一定要去看一看《摔跤吧!爸爸》。后来,爸爸给我打来电话:“电影我看了,的确拍得很棒,中间有两次我想到了你。第一次是最后一场决赛时,吉塔在观众席中没能看到爸爸的身影,于是想到小时候爸爸说的话:‘孩子,我不能陪你一辈子,有些事必须你自己去面对。第二次是吉塔不负众望拿下冠军,爸爸拥抱了她,并说‘你是我的骄傲。看到这两个场景时,爸爸的脑海里全是关于你的画面。”
《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自然很伟大,我的爸爸不也一样吗?从小到大,爸爸始终在细心地陪伴我不断成长,同时,一次又一次目送着我离去的背影。
小时候最深的记忆,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去上学,我们一路欢歌笑语,原本不算近的路程却显得特別短。学校有规定,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不让家长把学生送到校门口,以免引起附近路段的拥堵。于是,爸爸总是把我放在经纬广场附近离学校最近的路口,剩下的一段路让我自己走。然而,每当我回头,都发现爸爸并没有立即骑车去上班。而是在原地默默地望着我的背影,估计要一直等到我拐过路口看不到了,他才会离开吧。
长大些后,因为稍显突出的语言天分。我有幸登上省人民会堂的舞臺,主持全省的教师节晚会。那是我登上的最大的舞台。上台前我特別紧张。怕我做得不够好,怕我的表现会让大家失望。身在编导组的爸爸,在后台不停地鼓励我,告诉我:“相信爸爸的眼光,你一定可以!”
全场安静,灯光亮起,我回头看了一眼爸爸,然后自信地走上舞台。虽然爸爸自小教我吐字发音,训练我声台形表,但有些事我必须一个人去面对,比如这个舞台——它是属于我自己的;而爸爸,只能站在后台或者侧幕,看着我定向舞台中心的背影。在心底默默地为我加油。现在想想,那种感觉与《摔跤吧!爸爸》中的场景还真是挺像的。
再大一些,我上了初中,上学是自己骑车。奶奶家的北屋有一扇窗正好可以看到楼下的车房。我去车房取车时,一抬头总能看到爸爸在窗前注视着我。“爸爸再见!”我招招手,骑上车疾驰而去。想必,爸爸每次也是看着我的背影远去,才关上窗户吧。
到了高中。我和爸爸见面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我住校,一周六天都在学校。有时。爸爸会在吃晚饭的时间来学校找我,带我去学校附近的饭店吃一顿好的,听我说一说学校里的事情。每次吃完饭,在学校的东门口告別,爸爸也总是隔着校门北侧的栏杆,目送我的背影消失在省实验中学的教学楼中。
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时光悄悄流逝,我也从那个穿着裙子还让別人以为是男孩的假小子,长成了如今长发飘飘、亭亭玉立的少女。没有什么比《目送》中龙应台的那段话更适合留在这里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