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公主动漫中的女性形象

2019-10-20 04:29黄钰洁潘雨榕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动漫公主

黄钰洁 潘雨榕

【摘要】:本文论述了战后日本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公主”动漫。以《缎带骑士》为例,对比在其之前上映的《白雪公主》以及之后的《美少女战士》、《魔卡少女樱》等动漫作品,提取上述作品中女性主人公共同的“公主”身份,以此为出发点,论述战后日本动漫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关键词】:动漫 《缎带骑士》 公主

一、前言

日本战后大众文化的变迁很好地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变化,并可以从中窥探到日本迅速从战败中崛起经过数次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最早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亚洲国家的轨迹。而动漫作为日本大众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来是日本大众文化研究的热点。

李佳瑶的《日本战后青少年漫画发展研究》归纳总结了战后日本少年漫画的发展史。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日本漫画的题材不断丰富。在经济高速发展成长期,战后出生的一代少年少年们进入青少年阶段,漫画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随着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大批少女漫画家崛起,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少女漫画一度风靡日本。杨伟在《日本少女漫画中的女性主义想像》一文中具体阐释了少女漫画中女性主人公性别的越界及其原因,客观上使少女漫画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的现象得到了解释。并解释说明了生理学上的性别(SEX),以及社会学文化学上的性别(GENDER)。同时通过分析日本最初的少女漫画《缎带骑士》,说明了日本少女漫画中雌雄同体表现形式下的性别跨越问题。在说明这一现象的原因时,提到了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对少女漫画的影响。阮婧文在《日本美少女动画的偶像化特征研究》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美少女形象背后的意义。列举了大量先行研究,提供了众多事实支撑。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发现日本的少女动漫并非一成不变。即使同属于少女动漫,50年代的作品与70年代、90年代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思想也绝不相同,而涉及不同时代动漫中女性形象变迁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中,将以多数先行研究中都提到的《缎带骑士》为例,对比在其之前上映的《白雪公主》以及之后的《美少女战士》、《魔卡少女樱》等动漫作品,提取上述作品中女性主人公共同的“公主”身份,以此为出发点,论述战后日本动漫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二、动漫的浪漫与现实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1945年至1952年期间,受制于美国主导的GHQ(驻日盟軍总司令),时任总司令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消解日本军国主义,彻底铲除日本文化和行为中的侵略因素,发布了诸多政策方案以调整日本社会固有的文化氛围,并积极导入西方民主观念。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对日本进行占领,GHQ试图从思想上使日本民众适应战后新形势,通过对大众文化作品检阅,有意识地宣扬日本文化中与西方价值观相符合的部分,因此这一时期,日本战后大众文化终于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土壤,迅猛而茁壮地成长起来。

谈到日本大众文化,不可避免的主题之一便是漫画、动漫。动漫作品不同于书籍文献,它是立体的、动态的,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动漫世界里是具有真实的形体、表情和动作,因此动漫从某种程度上讲,所反映的感情世界更加地直观、直接。但是动漫又不同于电影或者电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归根到底是描画出来的,是通过笔、线条、颜色等勾勒而成的,与电影或电视剧中实际由“人”来担当角色、表演、抒情相比,动漫更富于想象,而多少带有一些浪漫色彩。相比于电影电视剧中的血肉之躯,动漫作品中的人物则更富有塑造性。对动漫人物的表情、形体、动作的管理显然要比对现实中的演员的管理自如得多。并且相较于电影电视剧中演员的千人千面,动漫人物的一言一行则更加符号化。动漫人物的所有表现中所包含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固定的,而非由观众想象而变更,因而更能反映创作者的意图。

动漫,是人们在当下的时代创造出的当下的即时的产物,势必会带有现实社会的气息。即便是与当下社会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物语、魔幻作品等,也一定寄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动漫创作过程中人们所附加的想象成分昭显出作品另一层的价值,即人们超越现实生活的情思寄托,基于当下社会的诉求。一部成功的动漫作品必定是反映了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或讽刺现实或畅想未来,使观众读者站在现在的某一节点上,对过去、未来进行深刻的思考。在一部成熟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视创作时期或完整或片面的社会风貌,也能读出人们当下的内心渴求和向往。

三、以取悦女性为目的的“公主物语”

日本战后的诸多动漫作品里,值得一提的“公主物语”系列作品的蓬勃发展。“公主物语”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同时该主人公又具有公主的身份,多表现主人公成长的经历。同时插入遇险、恋爱等元素,使情节跌宕起伏,深入人心。

战后最初的公主类动漫可以追溯到美国迪士尼出品的《白雪公主》。迪士尼动漫中的公主几乎都兼有美貌与善良,以及理想女性所具有的一切品格,因而在社会上广受好评。该作品于1950年在日本上映,以及1952年在日本上映的《睡美人》,这两部作品算是日本战后最初的代表性公主动漫了。其后,漫画家手冢治虫创作的《缎带骑士》问世,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动漫多是面向男孩的英雄式的作品,即展现男性主人公从男孩通过战斗(或许是与敌人的战斗,或许是对自我的克服升华)成长为英雄的故事。手冢首次提出了“要按照不同的人群需要而制作不同取向的漫画”,从而策划了“像女孩谄媚的漫画”,由此成为《缎带骑士》的诞生契机。自此,日本动漫打开了一扇取悦女性的公主漫画的创作之门。这与GHQ宣扬“女性解放”也不无关系。战后GHQ对日本占领的首要目标就是在日本传播西方的价值体系。“自由”“平等”是西方价值观的两大基本理念,在这一口号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琐事的束缚中脱离出来走向社会。女性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的提高直接影响了女性的消费力量,也因此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动漫在日本应运而生了。

但另一方面,与“自由”“平等”的思想截然相反,公主动漫里的主人公——公主,天然带有身份制度的残影,与战后GHQ主导的民主思想格格不入,为什么在急需推进西方民主主义的日本近代,公主漫画大受欢迎,越来越盛行,时至今日仍然在大量的创作。战后日本社会盛行的民主化思潮与公主角色天然带有的阶级色彩之间,如何消除冲突走向融合,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定义“公主”身份下的角色意义。

战后最初的公主物语可以追溯到1950年在日本上映的《白雪公主》,该影片早在1937年就已经在美国公映,直到二十世纪中叶,美军控制日本形势之后才得以输入日本。影片中的白雪公主天生拥有高贵的身份地位,美貌、善良、单纯,却不幸遭受恶毒的皇后的迫害,一度濒临死地,最终被勇敢帅气的王子救出,收获幸福美满的生活。故事情节通俗简单,满足了一般大众惩恶扬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理需求,并没有特别出彩之处。在这部影片中,白雪公主的形象设定仍然是遵循传统的,凭空拥有高贵的地位,同时带有传统认知中女性的无力和柔弱。白雪公主本人在与恶毒皇后的角力中毫无作为,单纯地等待王子的救赎,从这一层面讲,《白雪公主》传达的价值思想虽然并不契合美方极力普及的民主思想,与日本传统女性的形象设定却是不谋而合。但是,1950年上映的《白雪公主》里最引起争议的一幕——王子通过一吻唤醒了公主,足以说明其上映的理由。直到1945年,日本都禁止影视作品中出现吻戏,当时,日本社会普遍认为“接吻”是不洁的,是不道德的,大庭广众下的接吻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是毫不“日本式”的行为。美国占领日本期间,为宣传民主思想,强令日本当局上映影片。民主思想讲尊重个体权益,遵循人天然的生理心理需求。接吻是恋人爱到深处自然而然产生的生理冲动,禁止吻戏就是拒绝承认个体“私情”,是有悖于民主思想的。因此,当局借《白雪公主》一片高扬自由恋爱的旗帜,认可个体的情感宣泄,与当时社会流行的民主主义思潮殊途同归。

另外,尽管影片中仍然有身份制度的残影,但并没有具体刻画位于等级制度顶层的“王子”“公主”“皇后”等不同于平民的生活方式。但不妨理解為,影片中的“王子”“公主”“皇后”的身份只是作为一个符号,代表了理想化的男性和女性形象。

四、从“公主”到“战士”的过渡——女性独立思想

《白雪公主》之后,公主动漫的代表性作品当推1992年东映制作的《美少女战士》,原作是日本漫画家武内直子1991发行的同名漫画。这部作品是我童年时代记忆最为深刻的一部动画,为我打开了少女漫的大门,几位主人公少女的穿衣打扮——飘飘然的欧式大公主裙、细长飘带、大粉蝴蝶结,水晶项链等等,也构成了我对美少女最初的幻想,深深影响了我孩提时代的审美。漫画讲述了主人公月野兔本是月球公主,在一场大战中失去了前世的记忆,转世为地球上的一名普通少女。某天意外救下了一只名叫露娜的黑猫,机缘巧合下获得了变身胸针,从此开始了和小伙伴们升级打怪的征程。与此前的漫画不同,《美少女战士》的主人公月野兔名义上是月亮王国的公主倩妮迪,但是她的公主属性通过月野兔的身份得到了隐藏,直至末篇与黑暗王国大战前,月野兔都是作为一名平凡的中学生过着和与普通人别无二样的生活。可以看到,代表阶级差异的公主身份被弱化了,甚至被刻意隐藏了,显然作者想要强调的不是《白雪公主》里天然的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作为“人”的主体性。月野兔特殊之处在于她拥有常人不具备的战斗能力,这些技能帮助她与邪恶势力抗衡,拯救亲人朋友甚至地球。战斗中,她表现出的勇敢、机智、重情重义的品质成为了她的另一闪光点。《美少女战士》中的月野兔,包括她的小伙伴们,都摆脱了传统意义上柔弱无力又高高在上的公主形象,而是作为“女英雄”活跃着。毕竟“公主”是脱离大众社会,天然具有特权优势的象征,普通民众即便崇拜也没法靠近。而女英雄则不同,她们不问出身只看品质能力,比起高高在上的公主们,自然更加平易近人。《美少女战士》大受欢迎的背后未必没有这些原因,它为广大少女们造了一个美妙甜蜜又并非不遥不可及的梦想。

《美少女战士》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公主身份,但并未完全摆脱公主属性,月野兔最终能登上水晶东京的女王宝座仍有赖于其公主身份,1998年放送的《魔卡少女樱》则完全消除了主人公的公主属性。《魔卡少女樱》讲述了小学四年级学生木之本樱偶然打开了一本魔法书,无意间释放了所有卡片,之后作为卡牌捕手和守护者可鲁贝洛斯一起搜集失散的库洛牌。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小樱的形象彻底平民化了,也就是说,她完全丧失了公主属性因而不带有丝毫的阶级色彩。另一方面,小樱本身具有的魔力使她脱颖而出,独立于普通大众。此消彼长,少女的能力,包含形象带有的正面积极的性格,完全取代了“公主”称号下虚无的阶级象征。同时,《魔卡少女樱》不同于其他公主系列作品,少女身边总是伴有一位“王子”,关键时刻为她加血打怪,保护公主一路晋级。小樱身边虽然有志同道合的队友小狼存在,但是漫画里明确描述了小樱战胜了小狼,从而获得了卡牌的完全支配权。上部末篇以及结局篇里都明确表示了小樱才是库洛牌唯一的继承者,如此种种,少女木之本樱实现了不依靠男性角色的独立成长,也构成了《魔卡少女樱》唯一的主角视角。

五、后记

《白雪公主》以美军积极普及的民主主义思潮为出发点,给战后日本吹来自由恋爱的新风。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日本传统恋爱观,特别是把恋爱关系中总是处于被动位置的女性角色提拉出来,试图还原女性角色的主体性。可以说,女性追求自由恋爱,遵循内心情感指引,就是在消解自身的天然隐藏色,主动走到大众眼前。但是,白雪公主仍不失传统印象中的公主形象,高贵而柔弱,深受迫害无法自救而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王子,因此《白雪公主》仍带有不可磨灭的男性色彩,虽然标题是《白雪公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视小括号里隐藏的“王子”角色。《白雪公主》的不足在《美少女战士》中得到了弥补,公主身份被隐藏,代以少女异于常人的战斗力,并且,女主人公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释放,她们主动去战斗,面对邪恶势力不是等待救赎而是积极自救,她们身为女性角色却被赋予女英雄的激烈色彩。《美少女战士》解放了历来的公主形象,向大众展示了公主真正带有的魅力。到了《魔卡少女樱》,“公主”这一既定身份被完全抹消掉了,代之平民角色下的主人公,并且改写了以往系列作品中的男性最终拯救女性的既定设定,把闪光灯彻底聚焦到女主人公身上。正如标题所讲,关于“魔卡少女樱”而非“魔卡少女樱与某某某”的故事。

这一系列公主动漫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变化背后当然有社会风貌、意识形态的变化,又适逢战后日本社会这一特殊时期,诸作品自然而然带有相应的时代标签。本文暂不涉及社会意识形态对公主漫画形象设定的影响,仅讨论战后日本社会公主形象的变迁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其他观点,诸如女性角色与战后日本女性的社会分工变迁、女性参与社会事务、自由恋爱观与日本传统的冲击等等课题将留待以后探讨。

综上,战后日本公主漫画中女主人公一步步成长,直至彻底摆脱封建意义上的公主身份,回归普通女性,一方面又拥有异于凡人的能力,借此拯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伴随动漫作品的发展,女性形象得到了真正的成长,超越了公主身份的这些女孩不再希冀王子手持宝剑身骑白马,她们主动走到聚光灯下,她们就是自己的王子。

【参考文献】:

【1】 阮婧文,《日本美少女动画的偶像化特征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4

【2】 杨伟,《日本少女漫画中的女性主义想像——以性别越界和少年爱作品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年03期

【3】 李佳瑶,《日本战后青少年漫画发展研究》,新美术,2017年05期

【4】 斎藤環、「戦闘美少女の精神分析」、筑摩書房、2000年

【5】 山本武利、「占領期雑誌資料大系?大衆文化編I」、岩波書店、2008年

【6】 成蹊大学文学部学会、「明治?大正?昭和の大衆文化」、彩流社、2008年

【7】須川亜希子、「少女と魔法ーガールヒーローはいかに受容されたのか」、NTT、2013年

作者简介:姓名:黄钰洁,出生年月:1993年8月,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四川省成都市, 潘雨榕,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动漫公主
小公主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锋绘动漫
长了怪兽心的公主
开口笑
锋绘动漫
公主病等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
公主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