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一璇
摘要:“同宗民歌”最初由冯光钰先生在其1987年的《中国传统音乐初论》和1991年的《从凤阳歌看同宗民歌的传播流变》两文中提出,之后其又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同宗民歌》一书中进行了较为详细全面的阐述,冯光钰先生认为“同宗民歌,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若干子体民歌群落”,并将同宗民歌归纳为词曲大同小异、词同曲异、曲同词异、框架结构相同而词曲各异、衬词相同而词曲各异、框架结构及尾腔相同而词曲各异六种类型,本文我们以《画扇面》为例,通过对其唱词和曲调的调式调性、节拍节奏、曲体结构、旋律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河北民歌在流传发展中的一些同宗现象。
关键词:同宗民歌;河北民歌;《画扇面》
《画扇面》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时调,其主要叙述了天津杨柳青一位擅长丹青的女子白俊英,一边画扇面一边思念进京赶考却再无音讯的丈夫的情景。据传这一故事是由常被白俊英接济的盲艺人编成曲调,四处传唱,遂流传至各地,演变出了多个版本,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记录,仅河北就有六个版本,分别流传在涿鹿、束鹿(今辛集)、石家庄、安国、定县(今定州)和大名。
一、同中有异的《画扇面》唱词
本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所记录的版本为准分析其唱词,河北六版《画扇面》的唱词基本相同,均为“天津城西杨柳青,有一个美女白俊英,专学丹青会画画,小佳人,十九冬,丈夫南学苦用功,眼看来到四月中”,而每版的衬词又有所不同(见图1—1),其中涿鹿、束鹿、石家庄和大名的四个版本使用的衬词较少,而安国、定县两地的版本则使用了较多的衬词,特别是定县版本,每一句的句尾或句中都有衬词的加入(见图1—2),并且唱词中还多使用儿化音,如“美女儿”“画儿”“四月儿”(见图1—2 1—3)等,另外还有“杨儿柳儿青”,不同于前面的儿化音,这里的“儿”要发音,使其略带有了冀中地区方言的味道。
可见,六版《画扇面》的唱词虽大致相同,却也同中有异,各种衬词的加入丰富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通过这些衬词或儿化音的使用,我们也可从中窥见一些当地方言语调语气的特色。
二、“异中有同”的《画扇面》曲调
同一副《画扇面》歌词流传到河北各地,经过极富艺术创造力的民间艺人的改编,为我们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音乐形态,本文我们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记录的谱例为准,对河北六个版本《画扇面》的曲调进行简要分析(见图2—1)。
经过以上分析可见,虽然各个版本具体的旋律进行等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着很多共性和联系。
第一,从调式调性来看,六个版本的《画扇面》均为徵调式,除定县版本为六声调式外,其余五个版本皆为没有变音加入的五声调式。
第二,从节奏节拍来看,除石家庄版使用4/4拍外,其他五版均使用2/4拍,强弱律动幅度大,在安国版本中出现了2/4、3/4的混拍子,是因为衬词的出现使乐曲结构有所改变(见图2—2)。另外,除石家庄版的速度为快速之外,其他五版都以中速或中速稍快为主。
结构: a+a1+b+c+c1+a1小节数:4+4+4+2+2+4 旋律较为欢快,多用三度小跳和四、五、七度大跳,多使用切分节奏增强旋律的生动性,且全曲的音域为a1—c3,为六个版本中音域最高的一版,可见其既体现了张家口坝下地区民歌悠扬、旋律性强的特点,也略有坝上地区民歌豪放的风格。
小节数:6+4+4+2+2+6 虽有出现六度和五度跳进,但因多使用四分、八分、二分音,且全曲音域为d1-d2,跨度小,使人感觉旋律较为平缓。
小节数:4+4+4+2+2+6 全曲音域为c1-f2,虽跨度较大,但整体旋律进行起伏不大,以级进和小跳为主,直到第四、五乐句才出现八度、五度跳进,推动了旋律的进行。因多使用八分音符,再加上速度标记为快速,使该曲感觉较为欢快,最后乐句连续出现的四分音符拉缓了旋律的进行,为歌曲的结束做了铺垫。
小节数:4+5+4+2+2+7 全曲音域为g-d2,是六个版本中跨度最大的一版,在第二、三句衔接处出现了十一度的大跳,但除此之外出现的都为三、四度跳进,节奏型多为四个十六和前八后十六节奏,使旋律较为欢快。
小节数:8+8+8+4+4+11 全曲音域为降b-降e2,多用三、四度跳进,并辅以五、六、八度大跳,多使用八分、四分、二分音符,整体来看唱词节奏安排较宽,旋律进行流畅并有较大起伏。
小节数:4+4+4+2+2+6 全曲音域为升f-b1,集中在中低音区,是六个版本中音域最低的一版,以三、四度跳进为主,也有出现五、六、七度大跳,节奏比较集中,各乐句以闪拍开始,增加了说唱性的特色,有受到曲艺音乐影响的痕迹。
第三,从乐曲结构来看,六个版本都为单乐段,六乐句,且其中第四、五乐句都为垛句(见图2—3),石家庄、安国、定县三个版本的结构相同,十分规整,六个版本的最后一乐句都是采用第二乐句的材料来结束。各版本每乐句的小节数其实都是以4+4+4+2+2+4为基准,但因各版本不同衬词的加入,使其旋律又略有了些不同的变化拓展。
第四,从其旋律特点来看,各版本的曲调基本都是偏轻松、活跃风格,旋律进行也都是以级进和三度、四度跳进为主,较少出现大的音程跳进,除涿鹿版本的旋律一直“飘”在高音区外,其他各版还是习惯于在中低音区进行演唱,这一点也体现了冀北与冀中、南地区民歌特点的差别。
三、结语
可见,同宗民歌《画扇面》的同宗性在其各个方面都有所展现,这代表着各地音乐文化的不断引进、吸收和交融,而在这样的交融过程中音乐又会因各地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差异,使各类同宗民歌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活力和生机。冯光钰先生曾说:“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犹如一条长河,从久远的过去流淌到今天,还要一直奔流到未来”,除《画扇面》外,河北还有《小白菜》《放风筝》《绣荷包》《茉莉花》等众多同宗民歌,在这样一条“长河”中,吾辈还需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北京:中國文联出版公司,1998.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