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残的绘画理论与禅道的关系

2019-10-20 07:32任静吕建国
广告大观 2019年7期

任静 吕建国

摘要:髡残是我国美术史上一位著名的画家,但是尽管每位有涉及到中美史的学者或是平常的人来说,髡残这个人,或被草草地略过,或被我们随意的忽略。而对于我们来说,只知道他是清初四僧中的一员,再说其他,可能我们连作品都不知道。本论文的题目是禅道对髡残绘画理论的影响,也就是说从宗教信仰这个角度来感知髡残的绘画理论以及他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个人情感。从他最开始的在早期接触佛教乃至后来自剃落发为僧开始;到中期由见到黄山而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而绘制了不少的山水作品;步入晚年的他绘画风格的突变,都与他对禅道的参悟和闭关修性有关。

关键词:髡残;禅境;画理

一、初入佛家

髡残(1612—1692), 一生经历坎坷,历劫重重,明末清初画家。湖南武陵人,居所于南京,后居于牛首山幽棲寺。与好友程正揆并称为“二溪”,与石涛合称为“二石”。喜爱王蒙,黄公望,并上溯董巨,近习董其昌及文征明。修养极高,自谓“论画境随者,毕多览史书,登山寡源,方能造意”。

明清两个朝代的更替,众多的文人志士涌现出来,很多遗民画家出现,他们不满清朝的统治,也承受不住亡国的心痛,深知自己无力改变当前的现状,而明末近之千年的封建制度已经难以延迟下去,统治者的统治无方,人们纷纷去找寻一种心灵身上的慰藉和依靠,于是学佛修道在当时便流行起来。所以我们看明末清初的画家,他们在画面中表现的是一种消极的状态,也是有一种心灵的慰藉在里面。大部分的画家描绘的画面大多是国家的破碎河山,或有一人站立在萧萧地景色中,背影落寞孤寂地望着荒凉开阔的景色中,实感悲凉,倒是他们在笔墨上较前人更简练概括得多。

多年的战乱改变了髡残的生活,清朝政权的建立,使得他的内心佛家及儒家的思想被唤醒。一个人,尤其是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变故后,内心的伤感及痛苦就会变成另外一种不为人知的显性方法表露出来。而把他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希望就是参禅。龙文俨是对他佛道启蒙的一位重要的指引者。在得知他剃发为僧后,夸他为大丈夫之举。夸赞使人进步,何况是髡残是一位多病且孤僻的人。龙之俨在当时也是比较有威望的人,他不仅修建各种佛教园林及梵宫,还经常请髡残一起参禅悟道。

二、日渐成熟的他

髡残的师父觉浪法师在往生之前曾把曹成洞交给髡残打理,但髡残却拒绝了觉浪法师的好意,独自一人只身来到黄山。他来到黄山后,深深地被黄山的景色所吸引。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髡残创作的高峰期,有学者曾比对过他这一时期的绘画高达24幅,其中有十四幅都是依据黄山为背景所创造的。这一时期的美术绘画因遗民画家的数量之多达到了另一种新的高度,气势雄强有高度,壮阔灵动却又富有生气。髡残在众多遗民画家中得以交流和借鉴,集众家之长却又独成一派的画风,似超然脱俗,也似在高山之中俯瞰世间。

在这一时期,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绘画,参禅却是成为了业余的修行。作品风格日趋成熟,笔墨功力成熟浑厚,他的绘画承学董巨二人,后因朋友程正揆从师董其昌而对董老的绘画理论有所感触。在山水画方面多少借鉴了董其昌和程的建议,但是介于他的绘画师法面极广,我们从中却是可以体会到元四家笔墨痕迹,也兼习沈周、文征明和董其昌。而好友程正揆认为他是近三百年来学习王蒙笔墨最具成功典型的一位。

佛家讲求创新有三个字“体、相、用。”意思就是本体的形象及其作用,也就是说要把握住本体,打破过于陈旧的思维思考模式和规律,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去合成自己对物体的看法。这间接的就影响了髡残,他对于自然的景象有自己独一套的观察方法。历史上把四僧和四王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派别,反对四王的一昧顽固不化的摹古之气,赞赏四僧的创新意识。而髡残的绘画方法就是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去改革创新,借古创今。不得不说这是一位聪明人的做法,可以在他人的基础上玩出自己的新花样,不仅愉悦他人,自己的内心也会感觉到被人赞赏后的兴奋。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来供人赏玩。

髡残不仅在山水画上有所建树,人物画和花鸟画也有所涉足。其它三僧也都涉足于人物画,其中以石涛最长。髡残的人物画《罗汉图》,潦草几笔便有模样,形象生动而有看头,笔墨简单却概括周全。此外,还有《达摩图卷》和《面壁图》,都是以佛家形象为主,可见学佛参禅对他的绘画影响颇深。

暮年之际,髡残饱受病魔的摧残,疼痛严重影响了他的思想,但是晚年的他仍然是独自一人生活。这个时期,他的好友程正揆已经过世,留下他一人,本就不爱说话脾气暴躁的他,倍感凄凉的遁世隐居。他这一生不仅有极高的佛学修养,更是以禅入画,创作出意境深厚的艺术作品。

他晚年作品数量急剧减少,画面中也很难再见到早期作品中笔墨乱服粗放的感觉,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细碎的画面感,但仍可以看出他的功力不减。甚至一改早年的绘画风格,从画中更可以品味到人生哲理或者说是更理智的一种画面感觉。例如山水画作品《幽栖图》,画面中山重水复却有出路,行到深处更能坐看云起时。画家把自己置于画面之中,背影孤寂落寞却又如此的渴望友情,使人心生同情之意。但凡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最重要的品质可能不是博学多识,而是一种极强的意志力,它虽罕见,却足以征服一切困难。而这种意志力,就是多年的隐世参禅所得的心性。

作品《绿树听鹂图》,与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是相得益彰。他学习王蒙的绘画特点,并加以沈石田的金石之气,线条飞逸而老练,集各家之所长,尽显他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刚硬,不与天下之事相争的可贵品格,显示出了他参禅后的领悟。通过参禅,可以去冷静的思考,也可以放空自己得到片刻的宁静。而这也间接的影响了他师法古意的艺术主张,他在古人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他喜爱王蒙或许是因为他们二人在画法和构图上有所接近,笔墨方式也都类似的关系。他喜欢用豪放不拘的笔墨和秃笔,同时,他与自然为师,对自然地物象有自己的参悟,以主观思维置入客观思维,突破传统,不受古人传统的制约。

三、他的绘画理论对后世影响

在古代的中古时期,士大夫大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却也包含着儒家和道家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他们自命清高抑或隐士,超脱世俗,其实有意或无意的都有受到宗教的影响,他们的这种想法无意识的反映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想追求。马克思说:“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在天上,而是在人间”

文人墨客对于佛家思想的追求一直都未停歇过,但是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也离不开政治需求和社会风尚,统治者对于宗教的信仰总是有一种支持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放任文人士大夫归林山野。佛家讲求“因缘山水”,每当统治者的统治态度对社会一部分知识层面的人有利弊的时候,他们就会用消极或积极的态度来逃避社会,用这种方法来应生活的“万变。”

髡残生性较刚硬,脾气也比较暴躁,这种强烈的个性用禅学的话来说就是自证自悟,像狮子般独行,不求伴侣。表现在绘画上来说画风独具一格,笔势转折的力度无不带着刚硬。就连他自己本人也说自己的画不如古人,需万笔方能相似。他常年的遁世隐居生活,使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在安静的环境下参悟佛学,相比较人生的坎坷,似乎一切都能被包容。在他看来,禅机与画理并不相互冲突,他的很多画的题跋都运用了佛家语。总之,几百年来,髡残不管是在绘画上还是在参禅论道上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钢骨硬气,高华的人物形象,影响着我们去探究更多关于绘画的知识及技巧。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08-01

[2]  石晓,《髨残绘画研究》 [M ].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08

作者简介:任静,女,蒙古族,内蒙古人,硕士,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专业现当代绘画研究。

吕建国,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市油画学会副会长;民盟青岛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崂山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