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

2019-10-20 07:32王新利
广告大观 2019年7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王新利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关系发展相关理论,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的城乡融合及其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乡村加速发展、协调城乡矛盾的基本策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正是新时期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内容之一。乡村振兴战略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写入党章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突破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城乡融合这一概念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是城乡关系的终极目标,是马克思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指南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述了城乡一体化社会。人人平等,财产公有,居民与物资相互流动,适宜的天气收割农作物,按需分配。克劳德·昂利·圣西门在《寓言》中提出“实业制度”。不存在阶级统治与压迫,不承认任何特权,全员劳作,经济按计划发展。沙利·傅立叶主张消除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劳动成果按比例分配,重视教育,男女平等。罗伯特·欧文设计的“劳动公社”里,环境舒适优美,注重绿化,设施齐全,城乡一体。亚当·斯密认为农业是基础。他认为城市中工商业发展会促进农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当时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批判的继承与吸收前人的思想、观点,提出了他们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二)基本内容及途径

1.工农产业融合。“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2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实行新的社会分工体系,实现工农产业融合,加强地域上的融合,打破工农界限、城乡差别,避免“乡村孤岛”和“大城市病”的出现。强化城乡沟通和工农业交往,工业反哺农业,资源互补,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生产率,实现工农产业融通,走向城乡融合。

2.重视农业现代化。马克思在《论土地国有化》中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集中,必然在农业中采用集体的、有组织的劳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广泛利用只有在大规模耕种土地时才能做到。事实证明,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重大调整和变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离与对立,加速了城乡融合步伐,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3.以城带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城市越大,人们进驻里面越有利。城市发展对乡村相貌的改观、乡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愚昧落后乡村文化的熏陶等都产生巨大影响。“城市的繁荣也使农业摆脱了中世纪的最初的粗陋状态。”4然而,实行以城带乡,发挥城市中心作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分离与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绝非是让城乡无差别均等发展,而是实行城乡联动、资源协调、优势互补,最终达到相互融通的更高级综合。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乡村振兴

(一)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的最新发展

1.新时期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首先指出2乡村振兴既不是是单纯的就“乡村而乡村”,也不是就“三农”问题实施,而是立足我国当前国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将其纳入全面决胜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格局内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

2.新时期乡村振兴是长期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每个阶段跨度为15年,总跨度长达30年,这表明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任务。预期目标不是急功近利,而是要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有序推进长远计划。

3.新时期乡村振兴是坚持底线。习近平强调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守住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等重要问题的基本底线。确保农民粮食产出稳定并逐步提升,既要增量又要增质。全面贯彻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树立绿色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进展

  1. 农业现代化。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农业设备上,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时间长且耗费体力。现在,春种依靠旋耕机松土,播种机种地,连带施肥。夏季滴水灌溉,秋季收割机收割。农业机械化的推廣,减少了农民的耕作时间和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2.城乡产业联合发展。马克思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而是“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生产链增值收益”

三、重振我国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分析

我国农村地域较大,但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大不相同,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因材施教”,极大条件的多样化农业技术,不同地区应具备不同着重点。环境恶劣的种植区,如易旱易涝的地区应加强自然风险管理,做好防旱防涝措施。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地区,应适时加强科技研发,建立农业生产网络视频监控体系。特殊情况如部分地区应因地制宜,采取单一作物生产,单一种植蔬菜瓜果药材等。多种方式增加我国农民收入。

(二)培养农民现代化意识

近年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大部分农民已经掌握网络技能。农民已经逐渐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缺陷与不足,并探索与效仿城市中的新奇事物。政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指导员下乡及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技术网络知讲解与示范等措施,培养农民的农业现代化意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6

(三)满足城乡居民双向流动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新时期应完善我国户籍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使农村居民可以追求城市生活的繁华,同时也赋予城市居民享受桃花源式田园生活的权利,满足城乡居民的双向流动。在选择居住地点方面,保障城乡居民有相同的选择迁移权利。对于市民迁移农村方面,可在实现户籍制度全面改革的基础上,对农民的宅基地进行合法保护与改革,使其拥有和城市住房一样的租赁、转让、买卖等合法权利,使农村的空闲住房得到有效利用,也为向往田园慢生活的市民提供迁移居住资源。对于由农村迁移城市安家的居民来说,在打破户籍限制的基础上,可自愿与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签订相关的放弃农村土地使用权限的协议,在得到国家给予的相应土地补贴的同时,亦可根据这份土地协议得到国家在购房方面给予的政策倾斜和补贴,提高其在大城市立足的成功率。7

参考文献:

[1]  武市红.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与突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12(01):23-3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4]  阴映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探讨[J].现代化农业,2018(04):36-38

[5]  张照新.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34-39

[6]  杨仪青.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8(6):101-106

[7]  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视域下撤村并居社区的融合性治理
关于乡村振兴几个核心问题的判断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