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龙
摘要:“文质彬彬”作为儒家审美观念的核心,不仅表明了孔子对个人素养的要求,也解释了设计造物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强调器物“文”与“质”的辩证统一。通过分析青铜器觚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验证在传统器物设计中这一思想,并探讨这一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青铜觚;“文质彬彬”;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9)04-0111-04
Abstract:“Balance of outward grace and solid worth” , the core of Confucian aesthetic idea, not only indicates the requirement of Confucius for personal quality, but also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in design creation, emphasizing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ulture" and "textur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the bronze vessel Gu in a period of time, the thought in the traditional articles design was verified, and also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ought in modern design was discussed.
Keywords: "device"; "track"; design; dynamic development
引言
从《考工记》到《天工开物》,中国古人的造物智慧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我们。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思想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从孔子的思想出发,探讨这些思想在设计层面的运用,是对于目前设计思考的重要补充。
1 “文质彬彬”与器物设计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人的质朴的内容,“文”是指外在的礼仪及装饰。其原意为“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俗野蛮;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质地和文采相得益彰才能成为君子”[1]。这句话不仅表明了孔子对个人修养的看法,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对于设计造物的态度。
这一思想在造物这一范畴也同样适用。“文”代表外部表现形式,如装饰、造型、人文价值等。而“质”则代表内部本质,像是本质内容、功效等。如果一个设计过于注重“文”,就会过于强调外在的表现元素,因此会成为一个缺乏内涵的设计。反之如果设计过于注重“质”,会使产品缺乏美感,无法使设计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设计时需要两者兼顾,平衡“文”与“质”直到“文质彬彬”。
2 从“觚不觚”看觚的设计变化
一次外出时孔子曾叹道“觚不觚,觚哉!觚哉!”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写道:“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孔子是在感叹与西周早期相比,酒器“觚”的设计发生了的巨大的变化。
觚是由青铜制成的一种酒器,盛行于西周早期,如图1所示。
在当时,觚不仅是一种酒器,更是一种礼器。觚在祭祀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材料上,大都选用青铜,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当时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是祖先崇拜,因此祭祀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大事。青铜由于产量较低,材料较为珍惜,因此成为了礼器制作的首选,
(2)青铜的冶炼是人类即陶器烧制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制作工艺在当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工匠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变换形态,而且可以方便的镌刻图案或铭文,同时青铜使用时间长,即便毁坏也能够回炉重造。
(3)当时青铜在政治与军事上也十分重要,直到汉代时,军队仍然在大量使用青铜兵器。“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同时,青铜器不仅装扮贵族生活,而且显示贵族身份,最终成为贵族社会全套政治、伦理、宗教、礼仪制度的标志,成为文明的象征[2]。
在造型上,觚具有的特点为圈足,敞口,长身,造型细长,因此容量偏小。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不宜过多的饮酒,过量饮酒会破坏礼制。所以古人十分重视饮酒的礼仪,对于酒器的命名及容量有着明确的规定。通过造型来传达礼仪,达到强化社会规范的效果。
在纹饰上,由于长期被用来当做祭祀用的礼器,与同时期的鼎一样,器壁上铸有繁缛的纹饰,来加强青铜器神秘的宗教氛围。纹饰大多选用窃曲纹、重环纹及瓦纹等,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
在这段时间内,觚的外在形式与实质功能达到了和谐统一,“文”与“质”互相依存,恰到好处,达到了“文质彬彬”的状态。孔子讲其归结为“中庸”,表现为同一体的和谐与统一。
但到了春秋战国之世,周王室日趋衰落,王权散落,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崩毁,传统的礼仪制度已不那么严格,青铜器的制作也逐渐没落了,丧失了其原有的神圣性[3]。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人,此时觚的设计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首先体现在材料上。在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时代,青铜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漆木觚取代,主要是由于王室权威的衰落,王室持有的青铜器越来越少,青铜器逐渐平民化。随着青铜产量的提高及其他材料的出现,青铜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神秘,漆木觚逐渐取代了青铜觚,如图2所示。
因为当时礼仪制度已经处于崩溃状态,便不再需要传达礼仪的功能的觚,也不需要庄重的造型来承担祭祀的功能。觚变成为了强调纯粹实用性、以满足日常使用为目的器物,因此逐渐被另一种容量更大的酒器觯替代,如图3所示。
与此同时,纹饰上也发生了改变,逐渐抛弃了繁琐的纹饰,转而趋向于简约,出现了几何纹饰,如图4所示。材料是其中原因之一,漆木觚很难像铸造繁琐的纹饰。另一方面是由于觚逐渐成为一种日用品,礼器的角色逐渐淡化,纹饰成为纯碎的装饰。
此时觚的设计由“文质彬彬”变为了“质胜文”,在设计时重点放在实际功能,而在产品需要承载精神文化的方面存在缺失。
通过对于觚的分析可知,产品不是孤立的器物,需要依附于所處的社会,同时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产品中“文”与“质”两部分不是固定的比例值,而是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在某一时间段,社会整体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那么产品中,“文”的比例将会逐渐多于“质”,之后便会出现“文胜质”的现象,即产品出现装饰过度或过度解释的情况。这一平衡被打破后,整个社会便会逐渐重视发展工艺技术,使产品中“质”的比例不断提高,逐渐两者将会达到新的平衡,达到“文质彬彬”。和谐的发展一段时间后,因为某一部分的快速发展,这一平衡将会被打破,这两者便会进入下一个动态调整的周期中。
3 “文质彬彬”在当前设计中的作用
当前在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强调产品的技术性因素,“黑科技”的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似乎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例如手机设计,外在形式的设计上越来越趋向与一致,制造商几乎全部将竞争优势放在了产品的价格、功能的比拼上,产品中“质”的占比不断提高,出现了“质胜文”的现象,产品竞争只能体现在成本的压缩上,陷入了价格比拼的恶性循环中。
不过,一部分制造商发现了这一问题,在保持成本及技术上竞争力的同时,对于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上加大投入,增强了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产品设计中“文”的比重,取得了市场不错的反应。例如小米在2016年与设计师斯塔克合作,推出了一款具有极强颠覆性的手机——MIX,如图5所示。
在2010年之前,手机外壳大多采用塑料材质,主要原因是便于加工,成本低,表面经过处理后显得更有亲和力。直到2013年,金属一体化成型技术开始普及,金属外壳手机开始逐渐成为主流,通过打磨及切边等处理,产品看起来变得更有整体性,但也导致了产品变得缺乏温度。
手机作为我们的亲密的伴侣之一,不应该具备冰冷的触感。因此MIX选用了陶瓷作为主要材料,经过打磨处理后达到了“温润如玉”的效果。不仅具备极高的品质感,同时产品有很高的亲和力。斯塔克将陶瓷比喻为一首神奇的诗,这种古老的手艺代表了最深远的文明与人性。将这种古老的材料运用到现代科技产品的设计中,不仅代表了一种传承,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在设计上,突破现有常规,屏占比超过了91%,使得外观具有极强的识别性。同时正面只剩下了一个摄像头,使人们更加专注于产品的屏幕,重视产品的内容与内涵。斯塔克提出了“物质越少,人性越多”的设计理念,设计产品的目的是为人们服务,和我们所爱的人沟通,而不是产品本身,他认为好的手机设计便是没有手机。
当前手机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成为了大部分人安全感的唯一来源。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的碎片时间几乎全部被手机占用,手机的设计初衷是方便我们与周围人交流,如今却达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斯塔克在发现这一社会现象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将其运用在了产品设计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产品设计中“文”的部分。
4 结论:
在电子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产品设计上中“文”与“质”比例处在迅速的动态变化中,每个变化周期越来越短。为了使设计更好的贴近当前社会,需要我们通过分析传统造物思想,加深对于社会现状的了解,才能使设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许晓燕.文与质——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再思考[J].美术大观,2011(03):60.
[2] 韩敏.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
[3] 王子怡.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艺术百家,2006(06):54-57.
[4] 高悦-《华东理工大学》扬州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016
[5] 孙立新,邢伟怡-《美与时代:上》.沈阳“非遗”元素在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