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气质一角

2019-10-20 12:34韩凌云
广告大观 2019年6期
关键词:气质空间建筑

摘要: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辽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时代迁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开始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在保留着中国古老建筑风韵的同时,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吸取着国外建筑师的优秀理念、技术和工艺。本文从环境设计的角度,考察位于北京城角落里的一座传统与现代连接的建筑——韩美林美术馆,并以韩美林美术馆为例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

关键词:韩美林美术馆;建筑;气质;空间;材料

一、引言

韓美林艺术馆是在我们的考察调研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去的,不过留有了充裕的时间,正因如此,我也得以有机会能够好好的品读一下这座外表安静但内心狂野的气质建筑。之所以说它的外表安静,是因为与它初次相见时,若隐若现的几个“方盒子”以极其纯粹的姿态伫立在一片树荫里。自己绕着建筑走了一圈,对这个纯粹的有些木讷的房子上下打量,韩馆看起夹并不大,体量清晰简洁,特别是坐在下沉庭院之后更是显得谦虚而低调。对这座雕塑感极强的建筑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它就像是坐在一座水坑里,浑身是清水混凝土低调而纯粹的灰色。进入韩馆之后,强烈浓郁的色彩、或巨大或生猛的雕塑;形态、符号化夸张的笔锋、满墙的画作画稿就是它狂野的内心。

二、空间领域

建筑位于梨园镇一座小公园的一个西北角,如国画里面的“起首章”,点缀着公园。占地面积约1公项,平面近似方形,建筑而积约9000平方米。从平面限定的领域来看,矮墙围合出下沉庭院,围绕建筑的水院宛如故宫护城河,将建筑环绕一圈,既能加强艺术馆的安全性同时可作室外展示空间。这一手段,柔性的确定了建筑领域与环境的边界。上善若水,水院的介入,巧妙地诠释建筑的领域,同时也反映出国人在传统意义上对“领域”的理解。出于对周边环境的尊重,建筑师并没有打算将建筑竖向发展,而是水平铺开,同时在建筑周边设置下沉式水院,将建筑凸出地面的高度降低,使竖向尺度与戏楼保特接近,从而产生良好的近人尺度感。屋顶与轻轨的高度基本相同,人们可以在轻轨中俯瞰艺术馆的基本面貌。展馆建筑要真正的与馆内作品特点或艺术家的特质发生有效联系才不失为一个好的建筑。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到,韩馆是将书法与建筑相结合,选用“美”字作为艺术馆的平面图案原型,将书法的笔画与建筑的功能空间相对应,因为“美”字既为艺术家名字中的一字,又可理解为美学、艺术之美,兼具写实与抽象的双重特性。而“美”字在平面布局上进一步将大体量的建筑化解为若干小体量的“盒子”,每个“盒子”在尺度和高度上基本接近戏楼,整个建筑便以一种谦逊的姿态与已有建筑保持协调。基地上方是民航航线,飞机经过上空时已经降到几百米的高度,“美”字又为从空中俯瞰艺术馆提供了非常清晰、容易识别和记忆的标志性。

显然建筑师在设计艺过程中投入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盒子”赋予建筑强烈的体块感、简洁的形体和清晰的线条,平和而内敛。外墙采用朴素的色彩和材料。带木纹的浅灰色清水混凝土,既朴素又自然,粗犷中略带几分细腻。主灰色调与旁边戏楼的灰砖保持一致,而在灰色主体中穿插的红色吊桥和南立面中红色的金属格栅则来自于传统建筑中门窗和柱的色彩。

由此,建筑、水院、戏楼、公园融为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把整个公园看作是一幅自然山水画,那么艺术馆正好是作画完毕盖的一个印章。印章与画的格局关系对应着艺术馆与公园的格局关系,彼此缺一不可,相得益彰。建筑所呈现出的各个立面也显示出韵律和低调形成朴素的形式感。

当参观的人们进入公园大门后,经过馆前空间的引导,通过长长的吊桥和坡道缓缓进入西侧二层2.000标高的序厅和展厅。主入口为了保持主立面的完整性,设计比较隐晦。没有高门脸,而是低调地隐藏在主立面的几个盒子之中。据设计师崔恺介绍说韩美林先生的夫人是杭州人,深谙江南生活。因此在建筑入口的处理上用一座夹在两个体量之间的桥连接建筑内外以此回应江南的水乡生活。一座桥使人们从外界城市喧闹的气氛中平静下来。桥下梁饰红色与戏楼乎应。

整个建筑功能包括展览区、生活创作区、制作车间、陶吧、内部办公、学生住宿区、藏品库房和设备用房等。北侧为制作车间和陶吧;中部为展览区;南侧采光和景观较好,为生活创作区。展览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展览部分共2层,层高6米,展厅之间较为连贯;东侧部分共3层,层高4米,展厅之间相对独立。两部分展区通过中庭空间中的坡道和桥将不同标高的展厅连接起来。这段坡道是精彩的一笔,我在猜想崔恺是否受到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启发,也通过吹拔空间中的大坡道来展示作品。而韩美林先生的重要作品福娃草图也陈列于此处。在坡道的引导下,完成全馆的参观。

计成在《园冶》中指出“构园无格,借景诱因”。把园外的景色引入院内使空间内外的景观互相渗透。在韩馆的设计中,崔恺很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将公园内的戏楼引入建筑的庭院中。当人们在馆里参观结束,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传统的戏楼就伫立在出日的尽端,这时才感叹这个出口位置的巧妙所在,也明白了建筑师的良苦心。

三、材料语言

不同于莱特的印花式的混凝土,也不同于安藤光滑如镜的清水混凝土,崔恺在这座建筑中运用的是木纹式的清水混凝土。从建造结果来看,不得不说还有不少问题的:木纹的机理粗糙不均,显然这不是有意而为之。崔恺谈及韩馆的建造时,表示了很大的遗感。由于建造资金的问题,施工方首先请的通州梨园镇的施工队,业务水平实在有限,对清水混凝土的把握几近失控。清水混凝土可以明确看出修补的痕迹,精心设计的木纹机理时有时无,在触感上,有点类似于水泥的感觉,显然清水凝土独有的表现力己经有点矫揉造作的味道了,不失为一大遗感。

最初注意到栈道的做法,并不是因为视觉,而是因为听觉。踏在上面会有类似于木屐的声音。或许是缓解一下参观者在馆内过干安静、严肃的环境,当你参观之后走出来,感觉轻快的踏上了一片新的环境。栈道采用钢板网格,内填木塞。木塞的尺寸比网格略小,其中的缝隙可以让木塞与金属产生撞击,发出声响。这是很有表现力的一笔,当参观的有些疲惫的时候,听觉上的新鲜感让人们无一例外对脚下的材料产生兴趣。手法极其简单,但收效甚好。

四、结语

一座小小的韩美林艺术馆,或许无法在今天北京大规模的建设浪潮中扮演如何重要的角色,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太缺少这种心平气和的建筑。我本不是一个安静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内心里总是向往安静。所以每当我看到安静的东西时总会有种渴望。拉斯姆森说“建筑师是一种戏剧的作者,是为人们生活安排计划的人”。对生活在附近的人们来说,这座建筑不是什么大师的作品,更不是什么旅游胜地,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在喧闹的北京城,显见安静一隅,让我对建筑更添了新的认识,收获颇多,感恩我们此次的考察之行。

作者简介:韩凌云(1990.4—),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猜你喜欢
气质空间建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吉仓AOI理想就是看似简单无奇却气质非凡的成熟Style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
女星发“饰”界 打造潮女气质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