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承转化,打造“创意集市”教学与实践的良好对接
自2009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期。每期活动所邀请的传承人以及传承工艺都各有特色,十多天的教学期限是短暂的,但课程并没有到此结束。为使传承人进设计课堂能够取得较有效果及影响的教学预期,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将根据自己在课堂上所接触到民间工艺形式进行设计创意的后续教学拓展。通过学生的兴趣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形式相结合,天马行空般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并尝试将想法通过民间工艺的形式重新展示出来。这样既使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艺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无形中传承了民间艺术的物态形式,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增强了学生主题设计的实战经验。设计成品的完成仍旧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使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成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现在社会的设计需求,民艺系开展了“创意集市”的学生作品市场售卖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入市场,切身感受设计成果如何与市场需求形成完美的对接,从而使学生反观自己的设计行为与设计理念,形成需求促进求知的良好教学预期。2016年10月,设计学院师生团队160余人受邀参加了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主题创意集市,150多个创意摊位的上万件民族创意产品受到了
二、深入拓展,搭建实验室专项教学实践平台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良好教学预期的取得,结合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学院大力投入建设多个与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关联性紧密的实践教学中心,分别综合材料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编织工艺实验室、木雕工艺实验室、珠宝工艺实验室、印刷工艺实验室、染织与刺绣工艺实验室、塑造工艺实验室、陶艺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动漫设计教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等16个艺术设计教学实验室。强调在实验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意识和学习能力,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创新中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和创造的乐趣,从而塑造起良好的人格与素质,使学生可以在教学实践环节进入不同的专项教学实验室深入创作艺术作品。
三、思维重置,推动工作室形式的校企合作研发创意基地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果,社会的设计需求完整地呈现出来,如何使教学、学生、社会完整地对接起来,成为学院教学模块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学院大胆尝试将社会资源引入教学实践过程,使教学实践过程既能解决空泛的、缺乏实做性的单一教学模式,又能实现社会企业多元的设计需求。从而实现教学、学生、企业的无缝对接。目前,设计学院民艺系针对教学方向已设立C1、C3、C9、C10四个设计创意工作室,并分别对接不同设计需求的实体企业,以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研发创意设计作品。其中C1工作室主要着力于服饰及布艺产品的开发,C3工作室以金属、珠宝设计为中心,C9工作室侧重染织、刺绣类产品的研发,C10工作室以纤维、陶艺产品的开发为重点,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完成后,将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工作室,从而形成有针对性地学习。
四、专业服务社会——校地、校企合作双模式,共同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推广与活态传承
“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设计系列活动开始于2004年,在2004年至2013年10年期间连续不断的开展与云南各级地州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10年共完成了10个创意主题活动(“2004创意腾冲”、“2005创意喜洲”、“2006创意富民”、“2007创意香格里拉·峨山”、“2008创意石林”、“2009创意鹤庆”、“2010创意瑞丽”、“2011创意个旧”、“2012创意寻甸”、“2013美丽云南”)。特别是“2013美丽云南”主题创意活动,在9年的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创作及“校地合作”模式的基础和积累上,2013年云南省委宣传部及省文产办主动联系我院寻求合作,投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350万元,全面开启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省文产办、云南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采用“1+4”的国际化合作模式,协同国际国内在创意产业教育、研究、实践居于领先地位的4所著名高校——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泰国布拉法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文化和政策研究所共同协办的“2013美丽云南主题创意活动”。活动经过近2000名国内外、省内外专家和师生近一年的采风、创意、设计、研究、制作,完成了数千件突显“美丽云南”创意设计作品和研究成果,最终评选确定了3000多件成果,在昆明国际贸易中心3号展厅近7000平方米的展厅进行了为期6天的展示。据不完全统计,展览期间,参观展览的总人数超过4万人,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赴会进行了指导,省级各有关部门、省内外60多家企事业单位、国外4所高校代表、省内20多所高校领导和师生,国内32家各类主流媒体代表到展览现场作了观摩和深度了解。
通过“2013美丽云南”这个“火车头”活动的作用,不仅带动了多次国际化的展览和学术活动,收获了一批创意、学术成果,各类设计作品在国内外各级设计创意竞赛中获奖数十项,大大提升了我省创意设计和艺术设计学术研究水平;在教学质量工程方面实现了多项国家级的突破,同时还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在提升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批涵盖设计学、视觉传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学、产品设计、服饰设计、动画、数字媒体、摄影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教學创意成果,与企业进行了对接,转换成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和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产品文化艺术高附加值。比如与丹彤集团合作设计高端旅游地产项目,与丽江毛纺织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云南特色毛纺织产品,与个旧锡工艺产业园合作开发特色锡工艺产品,与建水紫陶园区合作开发特色紫陶产品,与云南绿野经贸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云南特色民族布艺产品,与云南紫云青鸟珠宝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云南特色珠宝产品,与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合作开发云南特色木雕产品,与云南阿诗玛集团合作打造云南特色手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年一创意,一次一提升”,我院“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活动”不仅完成了高等教育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充分发挥设计创意服务社会的专业特质,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广泛合作,用设计创意手段重塑地方文化形象、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给养民生,为构建社会和谐发展达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凤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培训,2017.7
[2] 李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素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科技,2017.9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六、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二)部分。(文政法发〔2012〕13号)
作者简介:文静(1981.07--),女,云南昆明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研究。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