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中国杂交水稻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

2019-10-20 01:03郑青亭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马达加斯加饥饿杂交

郑青亭

“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在下降,但非洲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在增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武晋曾表示,非洲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粮食进口依赖程度高,一些国家达到30%~40%,饥饿人口占比达20%~25%。针对非洲的粮食困境,来自中国的农业援助和技术支持,正在助力非洲饥饿问题的缓解。

在中非合作框架下,中国一直在用自己的发展经验帮助非洲提高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有大批的农业学者前往非洲援建,其中发展水稻、玉米和棉花种植就是重要的一部分,如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布隆迪、科特迪瓦、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都得到了中国的农业援助,并且在近年来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杂交水稻方面。

与中国相比,非洲农业资源十分充裕。麦肯锡2012年数据统计显示,世界未开发利用耕地有60%集中于非洲地区。但因诸多原因,如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化肥生产及使用量低、缺乏育种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差、政府财政支农能力弱等,非洲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多年来,因耕种习惯、农技、水资源等多方原因,杂交水稻在非洲“扎根”,比在亚洲其他地區及美洲难得多。但中国专家依然乐此不疲地将技术服务送到非洲的田间地头。中国不仅为非洲带去了培育出适合非洲的水稻种子,还带去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团队,在推广中国杂交水稻品种的同时,也对非洲人进行了种植技术和技能的培训。1996年至今,中国政府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受援国政府三方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和加蓬等国派出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此外,中国企业也在坦桑尼亚、卢旺达、多哥等国投资建设了杂交水稻试验基地。

最近,中国的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种植的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马达加斯加气候条件复杂,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中国农业技术专家成功培育出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使用后,水稻产量达到10.8吨/公顷,远高于当地一般3吨/公顷的产量。目前,马达加斯加已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近2万公顷,水稻年增产6万吨,平均产量是当地品种的一倍以上。而在13年前,这个世界上除亚洲国家外生产稻谷历史最长的国家,全国水稻平均产量仅为3.5吨/公顷,每年需进口20至40万吨的大米。

除了马达加斯加,中国的杂交水稻已经在非洲16个国家结出了沉甸甸的稻穗。未来,我国杂交水稻将有望解决部分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非洲杂交水稻创纪录,中国援非农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进一步证明,袁隆平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不仅保护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也将为非洲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马达加斯加饥饿杂交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秋天的尺度
饥饿奏鸣曲
如日中天 彩云追月
狼与羊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
“常染色体遗传”等于“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与性别无关”吗
饥饿的“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