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同地区土地利用研究

2019-10-20 01:59冯鑫张晓雯
炎黄地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口

冯鑫 张晓雯

摘 要:清代中国人口飞速增长,人们毁林开荒,同时林地、牧草地也不断减少,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也受土地制度、灾害、战争及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清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本文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大同地区进行研究,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清代生态环境脆弱的大同地区土地垦殖过程以及人口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清代大同地区;土地垦殖;人口

1 清代大同地区土地利用研究

本文研究区域为清代山西省大同地区,清代的大同府主要包括大同、天镇、阳高、怀仁、山阴、广灵、灵丘、应州、浑源州7县2州。大同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的大同盆地,地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资源有限,那么如何合理的利用有效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大同地区田赋数据整体波动不大,乾隆初年为5135376亩,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5128219亩,光绪五年为4882094亩,光绪十三年为4895051亩,可以看出从乾隆到嘉庆而至光绪年间呈下降趋势,光绪五年之后数据略有上升。也就是说,清代乾隆初期是大同地区土地垦殖的顶峰,然后耕地开始下降,但是整体变化不大。

人口变动是影响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活跃的的因素之一,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体现。人口数的增减会引发耕地、草地和森林等土地面积的相互转变与数量变化。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农耕社会,扩大耕地面积是实现人地平衡的唯一途径。清代大同地区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经过社会动乱以及自然灾害,使得人口增减频繁,人口的变动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大同地区的土地和人口都开始大量增长,到光绪年间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清代人口的增长可谓超过以往任何时代,除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长率上升的原因外,还有一是山西其他地区地狭人稠,促使本省其他地区的人口涌入此地,二是度过明清小冰期之后,大同地区气温上升回暖,土地以及水资源可以提供给更多的人口。同时人类技术工具进步以及其他原因都是当地人口增长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的田赋数据和人口数据,是想通过对比而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在清代康熙以后,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耕地数据在康雍乾时期稍呈上升趋势,乾隆以后直到清末,稍呈下降趋势,变化不大。除此之外,清代大同地区处于战乱地区,期间进行的人口迁移,也会对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

2 清代大同地区土地垦殖阶段分析

结合清代大同地区区域环境状况,以及土地政策、战争、人口迁移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清代大同地区土地垦殖分为下面的几个阶段;

2.1明末清初土地抛荒

明末清初时期正处于國家交替时期,社会动乱,经济萧条,顺治五年发生的姜瓖之乱使得大同地区满目疮痍。同时这个时期冰雹、旱灾、水灾等灾害连绵不绝,战争前后大同地区出现人口迁移,导致大量土地抛荒。大同府“明季屡遭兵燹,人民逃亡凋敝,继以戊子姜逆之变,城社萧条,村墟冷落,蓋无所谓富庶之景象也”,可见土地抛荒多严重。

2.2清初至乾隆时期的土地复垦

清朝初期政府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经济,采取了土地复垦相关措施,比如鼓励垦荒,尽快调整并恢复经济等措施进行休养生息。清政府顺治元年颁行进行垦荒的相应政令,同时鼓励垦荒的政策在乾隆时期仍然再实行,所以大部分州县都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经济也开始复苏。但是由于明末清初社会动乱的严重性,土地复垦政策对清代的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恢复过程艰难。虽然大同地区耕地面积因为土地复垦政策有所增加,但是耕地数并没有明显增加。

2.3乾隆以后土地垦殖的下降

通过对田赋数据产生的变化分析,清代大同地区土地垦殖在乾隆时期达到最高值,然后不断下降,渐趋衰落。大同地区位于山西高原北部的大同盆地,属于生态环境敏感的农牧交错地区,有限的耕地资源面对日渐增多的人口,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清康熙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未刻,左卫有风自东南来,将南门东巷居民于姓者括起数十丈掷地,骸骨如绵,风向西北而去”等等灾害频发,同时土地承载力下降,山西出现大量人口移民。

大同地区原本就干燥寒冷,同时正好处于明清小冰期阶段,全国性的气候变化加强了这种特征。各类文献资料也对大同的气候有一些相关记载“云中地极寒”,“近欲发兵大同,但天时寒冷”。通过对清代大同地区土地垦殖变化趋势的研究,认为大同地区清代土地垦殖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同时体现了地方区域特色。

3 结论与认识

清代大同地区土地垦殖可以分为明末清初的土地抛荒期,清初至乾隆时期的土地复垦期以及乾隆时期以后的土地垦殖下降期。利用田赋数据和人口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需要结合大同区域独特的环境进行分析,人口因素所产生的作用也要和地区具体的环境以及清代的相关土地政策等因素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研究。通过研究历史时期生态环境脆弱的大同地区,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给现在生态脆弱地区的研究提供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清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2.2.

[2]大同府志[M]乾隆所十七年刻本.

[3]《广灵县志》[M],乾隆年19刻本.

[4]葛全胜等:《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地理学报》,2000年55卷6期.

[5]张正明,赵云旗.山西历代人口统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6]李侃修,胡溢纂:成化《山西通志》,明成化十一年,四库全书存目从书本.

[7]曾国筌、张胞等修,王轩、杨驾等纂:光绪《山西通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8]雍正《山西省赋役全书》.

[9]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作者简介:

冯鑫,女,山西省长治人,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环境变迁;

张晓雯,女,山西省太原人,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

猜你喜欢
人口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2016:全面二孩
2050年印度人口将超中国25%
人口最少的国家
无名石头国
印度人口7年后超中国
坐井观天石头国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人口天花板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