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媛 曾仁书
摘 要 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节约了土地,但施工测量难度变大。编制施工测量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测量参数、仪器和人员、施工控制网的设置、定位和放线、变形观测等方面。施工测量的实施应从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建立、轴线的投测和标高的传递逐步开展。平面控制、标高控制的精度均应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要求,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建筑科技的发展,工程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出现得越来越多。这些建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住宅和其他建筑。由于高度较高,结构更为复杂,使用寿命较长,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对施工要求更为严格。工程测量是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作,其中施工测量则是保证建筑施工正常进行,安全使用的关键工作。
1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
施工测量方案属于施工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施工测量是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体建筑的第一工作,编制好施工测量方案对整个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都十分重要,对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更是如此。
1.1 工程概况
着重介绍与施工测量有关的各种平面或高程控制点起始数据,工程附近建筑物及环境情况,建筑物结构类型、占地面积、地上地下结构层数,建筑物平面布置形状及特点、建筑物总高度等。
1.2 测量参数
应明确已知导线点的坐标和高程,红线桩的坐标与高程,起始水准点高程等,应是进行了校核或修正后的正确数据。
1.3 测量仪器和人员配置情况
测量仪器应根据工程复杂程度配置,明确种类、精度和数量,高层建筑应包括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钢卷尺、铝合金塔,激光垂准仪及其他相关配件等。人员配置一般3~5人一组,施工繁忙时可分成2个小组同时进行。
1.4 施工控制网的布设
施工分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高层建筑平面控制网应分为两级控制,首级网一般采用建筑方格网。次级网是建筑物定位和放线的依据,应尽量靠近建筑物。高程控制网是施工场地内地上、地下建(构)筑物高程测设和传递的基本依据。
1.5 建筑物定位和放线
以城市控制点或场区内布设的控制点定位,要选择精度较高的点位和方向(后视点)为依据,也可以建筑红线为依据定位,还可以已有建筑物或道路中心线定位。轴线定位测设应在建筑四周布设轴线控制桩。
1.6 变形观测
按规范要求选择好变形观测点,要与设计者沟通确定观测点位置。
1.7 测量控制桩的埋设和保护。
一般应埋设在距基坑放坡线3m以外的坚固地方,桩顶周围应砌筑20cm高的保护台或设置其他保护措施[1]。
2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2.1 平面控制网
由于施工场地存在各种影响因素,控制点易受到破坏或者产生沉降,应当采取分级布设的方法,在下一级控制网出现问题时及时由上一级控制网复测恢复。首级网应在离施工区域较远不易受到施工影响的地方布设,且应选择在点位稳定、观测条件好的地方。根据工程大小可以采用全站仪导线或GNSS技术进行布设。二级平面控制网应该在施工场地建筑物周边布设,用于建筑物定位和基础放线。二级网就布设在施工现场,特别容易被破坏或沉降,所以应定期进行校核检查。进入到二层以上各楼层施工阶段后,在各楼层上还应当布设三级平面控制网,以便于建筑物内部的细部位置定位,主要是各楼层轴线的定位。
2.2 高程控制网
与平面控制网相同原因,高程控制网也应设置两个级别。高程控制网通常采用水准网。一般高程建筑的水准网可以采用三等水准网,超高层建筑则需要采用二等水准网。首级水准网离施工场地较远,不能直接用来为基础工程施工抄平,所以还得在施工场地内布设次级水准网。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应该在基础上布设水准点,为后续高程放样服务。超高层建筑则主要是在核心筒外壁上测设水准点,并以此为基础控制整层楼的标高[2]。
3轴线投测和标高传递
3.1 建筑物轴线投测
高层建筑基础轴线可利用二级平面控制网用全站仪直接放样,待基础起来后在基础底板上设置控制点,在其上的各楼层对应位置预留20cm*20cm的孔洞,在控制点上安置激光铅垂仪,激光铅直仪视线穿过各层预留孔洞在其上的施工楼面接受靶上打出轴线控制点在该楼面上的投测点。为提高精度,可以分别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分别进行投测,以四个点的相互连线交点作为该楼层最终确定的轴线控制点。各层所投测的控制点应经过闭合校验并合格,然后以这些控制点向建筑物细部和有关边界线扩展。如轴线、墙、柱、梁、门窗洞口等。为提高校验控制点的精度,对于超高层建筑,可以采用GNSS测量控制点的坐标,与设计坐标值比较,进行检核。
3.2 标高传递
从建筑物的第一层开始,每层均需要在施工面测设水准点,且数量不少于3个,这些水准点同样要进行复核,要求是三个点之间的高差值要小于3mm。然后以此为依据确定本层建筑细部的标高。向上传递时可用钢尺直接测量进行,也可以用悬挂钢尺法和全站仪天顶测距法。要求每层测量均应该从基准点传递,不得使用下一层的标高点传递。高程传递上来后,还应该和下一层的标高点进行对比检查。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只有50m钢尺,则钢尺直接量的话对于50m以上的建筑就要分段向上传递,会增大误差,效率也低,并且在测量过程中钢尺会受风力影响不稳定。故使用全站仪天顶测距法相对要简单一些,且受到的影响要小一些[3]。
4结束语
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节约了土地,也成了城市中的风景。由于高度较高,导致其施工难度较大,施工测量难度同样变大。但只要认真编制好施工测量方案,按照方案进行,认真做好每一步骤,则不管是平面控制的精度还是标高控制的精度均可以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要求,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 贾小凯.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5,(9):116,119.
[2] 覃始贵.对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16):27-28.
[3] 谢建树.高层建筑防水工程的要点分析及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7,(24):98.
作者简介
程媛(1971-),女,重慶垫江人;教授,现就职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施工及测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