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461000)杨小静
重症肺炎(SP)的病因较多,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临床中多通过西医治疗该病,但根治性欠佳,且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1]。其在中医学中的证候分布具有特征性,本研究以2016年12月~2018年11月间入本院治疗的398例SP患者为主体,旨在探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SP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特征,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2月~2018年11月间入本院治疗的398例SP患者为研究主体。纳入标准为:年龄超过18岁;被确诊为SP;患者资料完整;出于自愿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伴有肺结核或是肺部肿瘤等传染性疾病;中医诊断信息不完善;伴有精神或意识障碍;参与其他研究。其中,男215例,女183例;年龄范围是41~79岁,平均(50.34±2.51)岁;住院时间为2~15d,平均(7.51±0.66)d。
1.2 方法 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中医内科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为基础,创建《SP中医证候收集表》,并结合患者的体征与症状表现,于入院和出院时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表填写。填写过程由同一位医师完成,以确保信息质量。将所收集的信息录入症候学数据库,方法为双机双人同时录入。分析数据频数,将频率低于10%的症状排除,最终获取症状52个,舌脉象17个。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对数据总方差进行提取处理,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确定为公因子。将数据导入SPSS16.0软件中行统计学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与KMO检验,以评估数据的因子分析可行性。若KMO检验值大于0.5,说明变量间具有明显相关性;若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数据可进行因子分析。数据符合检验后通过主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行矩阵旋转分析,将载荷系数高于0.3的信息行进一步分析。
2.1 公因子提取结果与专业解释 以方差贡献率作为公因子对整体数据的影响度,入院证候中包括公因子13个,其总贡献率为72.04%。出院证候中包括公因子14个,其总贡献率为73.25%。利用标准化(Kaiser)正交旋转法分析成分矩阵,经坐标旋转后对入院证候的13个公因子做31次迭代收敛处理,而出院证候的14个公因子做24次迭代收敛处理。确保公因子具有数据分析可行性。为保证主成分的专业解释更具说服力,可放宽个别症状的具体荷载系数,使其更贴近临床实际。各个公因子的体征与症状可作为中医证候的总和,通过中医理论对患者的证型与病变位置进行判定,进而总结入院证候与出院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
附表 入院与出院时公因子证候分析
2.2 分析证候分布与演变规律 入院时公因子13个,出院时公因子14个,入院证候要点为热证、痰症证与津亏。出院证候要点为气虚、阴虚与阳虚,详见附表。
SP是临床中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的严重疾病,中医学中并不存在与SP完全对应的病名,但可根据患者的体征与症状分为喘证或风温肺热病等证候[2][3]。临床中多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确定其中医证候,缺乏科学性。中医对于危重症采用辩证论治方法,具有明显优势,根据患者的症候特点给予针对性治疗,能够控制病情,降低疾病危险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因子分析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率较高,其能够体现不同变量间的相关性,并能够探索出对病情具有支配作用的隐含因素。其将各症状作为研究变量,以症候学信息作为变量关系的解释基础,以分析出变量间的内在联系[4]。
在中医证候判定过程中,舌脉象的主观判定率高,受医师的临床经验影响,研究中以两位医师的判定结果为最终结果,并通过Bartlett球形与KMO检验进行变量相关性分析,具有较高的科学性。SP的常见症状共52个,从入院时间点与出院时间点进行分析,并构建模型,可提取出27个公因子。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可分析公因子的内在规律,进而全面解释其病变位置、辩证分型与病性等情况。公因子分析法可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规避临床医生的个人因素。频数分析能够评估出SP患者的症状占比,其在两个时间点均存在较突出的全身缺损症状,原因是SP会累及多个脏器,可发展为全身性疾病,病情危重。此外,本次研究主体的年龄偏大,普遍存在正气素虚和重邪入侵机体等情况,出院后遗留咳痰或咳嗽等症状,需要加强自我护理。
研究中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对SP的证候分布与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为SP症候学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多累及脏腑,证候特点为从实到虚。入院时公因子13个,出院时公因子14个,入院证候要点为热证、痰症证与津亏。出院证候要点为气虚、阴虚与阳虚。气滞、血瘀和湿阻等可作为该病的兼夹证候。由此说明,临床中可根据以上特征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进而指导治疗方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