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胜超 曹 帅 吴 婷
1.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山东 莱芜 271100)
2.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 莱芜 271100)
肠梗阻是由机械性、血运性及动力性因素导致的肠内容物难以正常运行、不能通过肠道,进而引起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甚至死亡的临床常见急腹症[1]。胆石性肠梗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较少见,约占机械性肠梗阻1%~4%[2]。但该疾病起病隐匿,初期常呈间歇性发作,增加了诊断难度,又因胆石性肠梗阻患者多为合并症较多的老年人,病死率较高。术前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检查速度快,分辨率高,且随着CT技术发展,薄层容积扫描及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显著提升了CT诊断性能,在肠梗阻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软组织分辨率高,随着MRI快速成像技术出现,亦逐渐应用于肠道疾病诊断[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CT与MRI在胆石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对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27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经手术、内镜检查证实为胆石性肠梗阻者;术前行CT或MRI检查者;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存在相关检查禁忌症者;临床资料不全者。男14例,女23例;年龄64~87岁,平均(72.24±8.63)岁;均有胆囊炎、胆结石病史,3~9年,平均(7.15±1.44)年。术前行CT检查者27例,行MRI检查者13例。
1.2 检查方法CT: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行常规全腹部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层厚7.5mm,层距7.5mm。扫描后将原始图像传至AW4.3工作站进行重建。
MRI:采用美国GE signa 1.5T超导MR机,八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加呼吸门控,扫描范围自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序列包括轴面T1加权成像(T1WI)T1WI、T2加权成像(T2WI)、T2WI+脂肪抑制序列(FS),冠状面T2WI、胆总管成像(MRCP)。扫描参数:T1WI:重复时间(TR)10ms,回波时间(TE)4.61ms,视野(FOV)260mm×260mm~340mm×340mm;T2WI:TR500ms,TE75ms,FOV 260mm×260mm~340mm×340mm;MRCP:TR3487ms,TE650ms,FOV 260mm×260mm。
由3位高年资诊断医师分别分析图像,意见分歧时,协商达成一致。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检查结果27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经术前CT检查均获得明确诊断,准确率100%,其中不完全性小肠梗阻2 1例(77.78%),完全性小肠梗阻6例(22.22%)。肠腔异位结石31枚,其中位于回肠16枚,空肠9枚,3例胆囊及十二指肠内均可见结石,直径2.77~6.18cm,多为类圆形,边界较清晰,密度多不均匀,部分呈“同心圆”表现。合并胆囊积气26例(96.30%),肝内胆管积气20例(74.07%),腹腔少量积液4例(14.81%)。21例肠瘘CT直接显示瘘口者11例(52.38%),表现为胆囊腔与肠腔之间相通,其内为气体、液体或气液平面,余10例(47.62%)显示为胆囊窝区结构紊乱。
2.2 MRI检查结果13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经术前MRI检查均获得明确诊断,准确率100%。MRI检查示结石位于空肠6例(46.15%),回肠6例(46.15%),十二指肠1例(7.69%),对结石部位、大小、形态显示情况与CT相近,但胆管积气易与结石混淆。13例患者均明确显示瘘口,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11例(84.62%),胆囊空肠瘘2例(15.38%),MRI检查瘘口直接显示率100%高于CT的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2.3 图像分析图1-2:患者女,65岁,CT见回肠末端异位结石,梗阻部位肠管扩张、积液。图3-4:患者女,66岁,MRI示结石呈“年轮样”改变,周围液体高信号,T1WI冠状位清晰显示胆囊、十二指肠瘘口,瘘口壁强化形态结构较清晰。
胆石性肠梗阻是直径>2.5cm的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通过胆囊-肠道瘘或Oddi括约肌进入肠道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5]。胆结石使局部炎症逐步由内层波及至外层,浆膜层分泌纤维素及脓性分泌物,与邻近肠管外壁粘连,同时,胆结石长期压迫胆囊壁影响其血运,导致囊壁缺血坏死,进而与邻近肠壁穿孔,内瘘形成,逐步增大,胆结石进入肠腔导致梗阻。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为结石进入肠道的首要原因,约占76%,其次为胆囊结肠瘘、胃瘘和空肠瘘[6]。经Oddi括约肌进入肠道占少数。结石进入肠道后,胆道症状可缓解甚至消失,间隙性表现为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症状,增加了诊断难度。
CT扫描速度快,无需肠道准备,可以典型的Rigler三联征表现对胆石性肠梗阻作出准确诊断。异位结石是胆石性肠梗阻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胆结石在胆囊内表现为等密度,进入肠腔后周边为肠液或气体,组织对比变化显著,CT检查密度分辨率较高,对异位结石显示良好[7]。同时,其可直接显示部分含有钙化及胆固醇成分的异位结石。此外,肠腔扩张、积液、气液平及肠壁增厚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也易于被CT发现[8]。胆囊及胆管积气可从胆肠瘘或Oddi括约肌进入胆道,CT可显示极小的气泡影,也可间接表明瘘口存在[9]。本研究中,27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经术前CT检查均获得明确诊断,肠腔异位结石位置、大小、形态及胆囊积气、肝内胆管积气、积液显示效果良好,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但瘘口壁因炎症易出现增厚、水肿、粘连,CT对部分瘘口显示较差[10]。本研究也发现,瘘口CT直接显示者仅为52.38%,余47.62%显示为胆囊窝区结构紊乱。
MRI软组织分辨力高,可任意层面成像,多角度、多方位、多序列的应用可为病变显示提供丰富信息。本研究中,13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经术前MRI检查均获得明确诊断,准确率100%,对结石部位、大小、形态显示情况也与CT相近,表明MRI对胆石性肠梗阻亦有良好诊断价值。但MRI检查胆管积气易与结石混淆,易出现误诊。对于瘘口的显示,本研究显示,MRI检查瘘口直接显示率100%高于CT的52.38%。陈恩龙等[11]研究也发现,MRI可明确显示瘘口大小、壁厚薄以及周围情况、感染程度,显著优于CT。随MRI技术进展,MRCP作为一种重T2加权成像技术,不仅是检查时间显著缩短,图像质量亦显著提高,三维立体成像对瘘口细节及形态显示更为直观,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丰富依据,对手术方案的制订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12]。
综上所述,CT可快速良好显示肠腔异位结石、机械性肠梗阻及胆道积气情况,可作为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MRI对异位结石显示效果与CT相当,对胆管积气与结石易混淆,但其对瘘口的显示优于CT,可作为补充性检查手段。
图1-2 胆石性肠梗阻CT图像;图3-4 胆石性肠梗阻MRI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