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生命书写脱贫攻坚新华章

2019-10-18 01:26杨毅
电影评介 2019年11期
关键词:洞村英俊贫困户

杨毅

2019年3月31日,《人民日报》第一二版刊发了《扶贫走新路 春雨润湘西》一文,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第一版配发了《精准扶贫的湘西经验》的评论员文章,推广湘西精准扶贫经验。其实,早在2017年10月,根据真实发生的扶贫故事而拍摄的电影《十八洞村》在全国公映以来,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共鸣,片中主人公——退伍军人杨英俊带领村民(主要是杨家兄弟侄子等)全身投入到脱贫攻坚战的动人故事,引起了亿万观众的广泛关注。这个期间(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笔者正如剧中的那些扶贫工作者,驻扎于贵州省正安县安场镇前进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或许是贵州山地地貌与民族形态的相似性,又或许是个人身份及当时处境的特殊性,每次观看此剧,总有一些无法平抚的感受回荡于心。

三年前,笔者从初入前进村时的忐忑不安到逐渐被村民们认识、了解、熟悉,再到最后不舍的分离,这其中的诸多辛酸与内心的波荡,使笔者深知剧中扶贫干部小龙的无奈辞职,也感慨于扶贫工作者小王的那股难以抑制的内心力量。当然,最让我们有共同感的莫过于一个个“贫困户”形象的刻画与塑造:杨英俊、杨英连、杨金三、杨英兰(杨懒)、杨英华,也包括他们的家属麻妹、路生、小南瓜、施又成、小薇薇等。或许,每一位曾经参与扶贫的工作者,在他们的工作中,总会遇到剧中的某些相似的人物。然而,尤其值得评说的就是剧中被识别为贫困户的杨英俊,其被识别为贫困户后的思想斗争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而其身份的变迁,也充分彰顯出我国当前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的思想精髓。在当下脱贫攻坚“肯硬骨头”的阶段,我们的扶贫队伍中更需要有像小王那样兢兢业业的帮扶干部,用心、用情、用生命去带动一方的好干部,也更需要培育出千千万万个像杨英俊这样的“贫困户班长”,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乡民,以他们的真实事迹激励乡民,共同推进我国当前精准扶贫的新进程,打赢这场艰巨且意义非凡的脱贫攻坚战。

一、转业回乡,安于现状的耕作者

《十八洞村》主要讲述的是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嬗变过程。杨英俊从部队转业后,因对家乡的“田土情怀”,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到大庆油田工作或去外地务工的想法,回到家乡务农,甘愿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种一片田,守一方土”。原本自给自足地过着安稳日子的杨英俊一家,却因抱回身患脑膜炎致残的孙女小南瓜而因病致贫。

十八洞村村委会对杨英俊一家的贫困识别从稻谷、鸡、花生、西瓜、花生、苞谷等作物的种植经济一一统计,包括酸鱼、鸡蛋留存情况都统计得一清二楚。这种识别方式是严格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充分运用了贫困户识别“四看法”,可以说达到了精准识别的要求,也摸清了识别对象的家庭底数,然后再通过建档立卡进行规范化管理,真正落实“扶持谁”的问题,也为下一步的精准帮扶夯实了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只有扶贫对象精准了,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1]

剧中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在接下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过程中,杨英俊家祖孙三人年收入8550元(儿子、儿媳外出打工收入因要还债没有寄钱回家),因人均年收入未达到2850元的标准而被村委会识别为“贫困户”,这使一个退役的老兵颜面扫地,他不甘心就这样被识别为贫困户。因此,当杨英俊在群众会上听闻自己“被识别”后,便愤然离场,跑回家对妻子说“要亲自识别一下”。而当妻子拿出一本已经破损的作文本开始一项一项算给他听后,他哽咽着说:“我杨英俊几十年一心一意种田,种成个贫困户!”这句话道出了主人公的几许无奈和惆怅。当他正在田里插秧,妻子跑来告诉他家里门上被钉了“帮扶牌”后,立即跑回家中扯掉了“帮扶牌”,也因此气走了村里的扶贫干部小龙。而当他听闻小龙因他扯掉“帮扶牌”一事辞职后,又追随小龙到城里,一路愧疚不已地挽留小龙。影片中这三个情节的展演一环紧扣一环,充分彰显出杨英俊性格刚毅、倔强、执拗而又淳朴敦厚、勤劳肯干的农民本色。

二、华丽转身,脱贫攻坚的领头雁

剧中主人公杨英俊虽然勤劳肯干、勤俭持家,但因满足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生产,也只能混得个自身温饱,却不能承受任何外来的突然变故。对于一个性格坚毅、自强自立的人而言,他又哪里甘愿如此默然忍受呢?请看剧中杨英俊夫妻的一段对白:

麻妹:“那你就不要生气嘛,等国家来帮我们嘛。”

杨英俊:“我们部队上的战友晓得我杨英俊被识别为贫困户,要等国家帮扶,我怎么见人啊?我这一辈子都白活了嘛。”

一个原本自得相安的小农家庭,一个自强自立的农家能人,终无法将一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带上富裕之路。表面上是杨英俊家庭突然遭受因病致贫的变故,深层的原因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所驱,一个不甘心贫困却又不得不承认贫困者,必须面对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其自我发展的新出路,而这一点正是导致我国农村长期贫困的根结所在。像杨英俊这样家里贫困而又不愿意当“贫困户”的人,正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点”,也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核心人选”。也正是源于内心的这股火苗,当扶贫工作队的小王提出要与杨家兄弟侄子一起“和穷打一场硬仗”时,这一提议正好与杨英俊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谋而合。

随后,杨英俊召集杨家班底主要成员杨三金、杨英连、杨英兰(几户都被识别为贫困户)开会,商讨脱贫对策。第一次家庭会议却因杨英兰甘愿坐等国家救济也不愿想方设法脱贫而惹怒杨英俊,大家不欢而散。后来,扶贫工作队的小王一家一家地上门做工作,苦口婆心地一个一个地动员,并身体力行,帮助大家拿主意干农活,逐渐赢得大家信任。经过小王不厌其烦的工作,杨家班底主要成员又坐到了一起,商讨脱贫之策。这次还增加了一个同为贫困户的守林员杨英华。一言九鼎的杨英俊成为了杨家班底“脱贫攻坚战”的班长。至此,一场人与自然、传统观念与现代生产的较量随之展开。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杨家兄弟子侄通过填尾矿库造田、开设网店销售土特产品、入股合作社种植老稻谷、稻田养鱼增产增收、修建公路解决交通瓶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脱贫措施,最终使杨家班底成员及十八洞村村民摆脱贫困,结怨百年的恩仇得以化解,单身多年的青年找到了心上人,外出打工数载的村民开始回乡创业。这其中,杨家班底成员的脱贫,离不开帮扶干部小王和全体帮扶干部的艰辛付出,也凝聚了村“两委”干部的大量心血。在帮扶杨家的过程中,小王较好地履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2]的精准扶贫方略。在脱贫路上,杨英俊从一个安于生活现状、只管守土种田的农民,变成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反映出当代退伍军人“言必信,行必果”的性格特质。诚然,杨英俊的思想转变也是一种观念的开拓和心灵的回归相互交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

三、展望未来,美丽乡村的新蓝图

回想我们国家的历史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势,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工业化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城市”渐次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乡村”以及传统的农业模式逐渐凋敝。然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农业人口基数很大,“农业”“农村”“农民”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现如今,40年的改革历程与城市化发展,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及其生活观念。尤其是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如何带动农村(尤其是贫困人口)走上富裕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构建“振兴乡村经济”的宏伟蓝图。“守土保本”,振兴乡村经济,一直以来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三农”问题的思考,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农村建设”和“振兴乡村经济”的多次讲话,而“精准扶贫”就是這个宏伟蓝图的一个关键点。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一词。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4]的要求,十八洞村通过大量种植猕猴桃,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打造特色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还通过发展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工艺品等产业,也为整村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被湖南省扶贫办宣布脱贫摘帽。现在,5年多时间过去了,十八洞村村民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全体村民用心、用情、用生命开展脱贫攻坚战,树立脱贫信心,不但实现了自身脱贫摘帽,其创造的精准扶贫“湘西经验”更是复制、推广到了全州乃至全省。就连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都肯定地说:“十八洞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湖南成功实践的缩影,十八洞村的做法经验,值得全国复制推广。”①

纵观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建强了基层党组织,拉近了干群关系。党支部的引领,党员的示范为普通群众树立了榜样,村里的积极分子也纷纷向党组织靠拢,就连75岁的村民都向党组织表达了入党意愿;其次是用好了典型宣传,激发了村民热情。把村里正反两方面典型通过村里推行的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评比结果张榜公示,使正能量得到张扬,不良现象得到惩戒,从而达到了从思想上教化于人的目的,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热情,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再次是发展了特色产业,夯实了脱贫基础。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依靠当地特色旅游和传统工艺品销售,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使群众的荷包鼓了起来,为稳定脱贫夯实了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②

展望未来,十八洞村在打赢脱贫攻坚决战的同时,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逐步迈进,而一个个借鉴十八洞村脱贫经验的贫困地区也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动起来、干起来、活过来的“美丽乡村”新画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5.

[2]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2016年1月4日-6日).人民日报,2016-01-07.转引自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2.

[3]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6月23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

[4] 本刊评论员.精准扶贫的湘西经验[N].人民日报,2019-03-31(1).

[5]杜若原,等.扶贫走新路 春雨润湘西[N].人民日报,2019-03-31(1).

[6]邓晖,等.以昂扬斗志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N].光明日报,2019-03-08(1).

猜你喜欢
洞村英俊贫困户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公平交易
英俊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