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历史?景观

2019-10-18 01:26李林哲
电影评介 2019年13期
关键词:风味人间纪录片

李林哲

纪录片《风味人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跨越了六大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景拍摄。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上的饕鬄盛宴,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索人类的美食文化基因以及背后所蕴育的历史文化景观[1]。《风味人间》一经播出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评为“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之一。《风味人间》的播出也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沟通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一、美食与人的情感羁绊

《风味人间》共有八个部分,分别为《山海之间》《滚滚红尘》《落地生根》《肴变万千》《香料歧途》《江湖夜雨》《万家灯火》《风味之旅》,在对中华美食进行细致描述的同时,也关注美食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与《舌尖上的中国》不同的是,《风味人间》更加注重美食与人之间的情感互通,每一种美食的推出都要由人将其呈现在镜头前,给观众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上的感官享受,更是一种自然的心灵震颤;美食早已不只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与人类的生活、心灵、记忆休戚相关的情感伙伴;是我们不同民族群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假使我们能够跨越时空间距,为人类的情感规建出一副列维斯特劳斯式的“巨型结构[2];毫无疑问,“美食”必将成为其最有效的参照物之一;人类将情感注入到美食之中,而美食也会在历史的深度与空间的维度中不断地维系并升华这份情感。由此,美食与人便有了永恒的羁绊,这是对传统最好的贮存,它能抵御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流转,循环往复,永不凋零。《风味人间》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去回味和体悟这种情感羁绊,让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的我们回归到最本初的人类情感。

新疆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第一集中呈现的“毛勒提别克”一家在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居住、生活,虽然他们早就在定居点开始生活,但是他们仍坚持传统游牧式的寄居方式,并将其视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冬季来临之前,他们都会把家里的羊群赶至冬季牧场,让羊群悠闲地度过冬季,透过时间的岁月,对传统的执着与眷恋正映射了美食背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美好构境,同时在全球视域下引起全民族的记忆与文化共鸣。而《风味人间》在描述冯玉山夫妻时更关注的是人的传统生存方式,冯玉山夫妻在四川瓦屋山生活,影片描述了他们进入深山寻找冷笋的经过,着重描写了他们的穿着和语言,他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这是极其具有地域色彩的穿着打扮。这种细节的呈现方式使观众在关注了解美食的同时,也会对美食背后人的真实生存状况予以眷注。美輪美奂的美食与自然的景观画卷背后,体现的正是美食与人类千丝万缕般的情感羁绊。

“整个纪录片中对事物的追溯几乎都是从源头开始:种植、采摘、饲养、制作、贮藏、烹饪……食物从无到有,从广阔的自然到人类的餐桌”,然而这些制作食物的环节都离不开人类的参与,也正是因为这份参与使得美食更具意义与情怀。澳门著名的土生葡菜还有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巴楚蘑菇从制作伊始到结束都极具复杂化与多样性,这种多样化背后蕴含着人的情感、思想与记忆,这也正是《风味人间》的真正意蕴所在。美食盛宴的视觉景观引发了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全面思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乡之间的文化交融不断渐进,而乡村中传统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城市的工业文明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在所谓的“进步洪流”中逐渐遗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风味人间》既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及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乡村生活场景,又展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生活面貌;既让我们重拾那逐渐浸没的珍贵而悠远的“传统记忆”,也让国内外的观众通过美食了解人们真实的生存情状及不同地域间的思维方式。正如著名学者仲呈祥所说“对于审美艺术创作活动来说,则常常是通过描写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生活和置身于这种生活中的人的情感活动来展示整个社会生活和整个民族思维”[3]。《风味人间》正是通过对人们生存情状的间接描画来展示现代社会的发展流变,同时这也是《风味人间》中所蕴含的历史向度与情感羁绊。

从食物中获得满足,再用美食给予家人慰藉,这便是《风味人间》想给人们带来的真实感受。相比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在记录美食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与美食的情感互通,让人们的味蕾与情感需求同时得到满足。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风味人间》的拍摄跨越了本国的视域,以全球性的视角,从人与美食之间的情感交流中挖掘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情状,直观地映照出其共存、和谐、依傍及流变的共生关系体系,这也正是《风味人间》这部纪录片所蕴含的真实人文情怀。

二、美食与文化的流变之旅

不同的地理条件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千姿百态,而地域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饮食文化上的不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重要的文化符号。饮食文化承载着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并影响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饮食文化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挖掘饮食文化中地域文化之间的流变关系便顺理成章。纪录片《风味人间》并非单纯地作为美食节目登录卫视和网络,它以广阔的视角勾勒出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区的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将他们的生活场景通过美食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真实地体会到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与风情,并从中体悟到不同文化间的价值标准和认知取向,增进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感。《风味人间》打破了单一的民族或国别视域,将叙事视角扩展到了全球各地。除了中国美食文化之外,节目还介绍了欧洲、北非、秘鲁、格陵兰岛等六大洲、20多个地区的风土人文,在赋予美食历史向度的同时,也赋予其空间维度,让其在广袤的空间维度中不断地流转、产变、升华,并绘出一幅多元共生的美食画卷;同时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和食物带来的共同体验中,将饮食文化“像基因一样植入在人们的情感深处,化为最深的记忆与感动”,封存于历史与空间的永恒场域中。《风味人间》始终将“中国从来不是一座孤岛”作为描述美食背后的母题。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于食物的烹饪、贮存、食用的方式上难免会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较为相近的地域环境中。在烹饪方面,海南黎族的黎陶与北非的塔吉锅功能相似;在食物的贮藏方面,伊比利亚火腿和皖南火腿在制作程序上也近乎一致。文化的相似性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联系,文化的差异性则是联系的前提,在不同地域下发展起来的不同文明因存在差异性才会有沟通的价值。文化间的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鉴,也因其差异性令“和而不同”成为了各国彼此发展的共同的文化根基。文化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对彼此间的文化误读在所难免,而沟通和交流是去除误读的最有效方式。当今世界,面对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以及固有的历史与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价值观的不同,而《风味人间》的播出加强了不同文化间的互信与交融。多元的饮食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相似性,提高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感,在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使观众了解其他国家的饮食风俗。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知晓各国之间的文化代价日渐下降,人们的日常接触也越发频繁,普通人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各国之间不同饮食文化背后的人文情怀,促进国际交流的公正客观,减少沟通障碍,实现和平、平等的共同愿望。

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与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了许多新型农作物,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新的蔬菜与水果与原有的食品相融合产生了新的菜品和菜系;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对中国粮食与人口增加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对于现代的多元化格局而言,“一带一路”的倡议在促进中国与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各国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饮食文化的交流丰富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外国友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接受与传播。“一带一路”是中国思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秀成果,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所倡导的和平友好精神,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从而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构建友善美好的大国形象。《风味人间》顺应了“一带一路”延续的古代丝绸之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在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展现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态度。其脱离于政治关系,将饮食文化的宣传作为交流的手段,通过饮食文化传达一种中国的人文思想,即表現出一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发展态度,并在交流中推动文化合作,令他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缓和宗教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先进的文化与思想,适应多元化的国际发展,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味人间》在介绍他国饮食文化的同时,也通过对比对中国各民族的饮食文化进行了挖掘。在美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既有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又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输出。在多元文化交往过程中,我们应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拥有较强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并通过文化交流予以发展和传承。饮食文化适应了地域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生存与生活的精神寄托,也映射了中国人感性的民族价值观。

三、《风味人间》的构叙手法与审美意蕴

《风味人间》的拍摄使得全世界的人们更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文化,而节目的成功拍摄所产生的效应和影响力,也给中国以及全球的美食纪录片以启示:即从美食中体味蕴含其中的美食与人、美食与文化之间的互通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美食的视觉表象之上。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背景之下,《风味人间》的上映就更具价值和意义,它体现了现时代的精神与风貌。

《风味人间》的导演陈晓卿曾说过,要赞美食物的美味,不如称赞厨师;要赞美厨师,不如称赞准备食材的劳动者;要赞美辛苦的劳动者,不如感谢大自然、感谢土地养育了这些植物,他认为这就是拍摄《风味人间》的真谛与意义。[4]近年来国内外拍摄了许多纪录片,其中有许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但这些纪录片只侧重于介绍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食物,而忽略了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风味人间》的上映给全球纪录片以深刻的启示,在拍摄的过程中要积极挖掘纪录片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与丰富内涵,食物不只是其表象那样简单,它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记忆与人们的情感需求,因而《风味人间》的播出为日后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又一种方向性的可能。

此外,《风味人间》的构叙方式或叙事手法也与其他的美食类纪录片迥然不同。首先,诚如先前所强调:《风味人间》在呈现美食的视觉表象的同时,注重挖掘美食背后的人文内涵;其次,美食作为全人类、全民族的群像记忆,其自有的历史向度与深度毋庸置疑,但《风味人间》在呈现其历史向度的同时,更是赋予其宏大的空间维度,在空间维度中尽情阐释美食与文化的流变之旅;再次,在构叙方式上,《风味人间》向观众呈现出了“并置”式的立体叙事样态[5];相比于传统的美食纪录片,因其受限于题材与文体,时间抑或历史要素居于叙事中的首要地位,按照时间线索的线性流变,突出其特定事物或文化的历史向度,形成传统纪录片中叙事模式的定式即:(1)时间或历史拥有绝对的“在场”[6];(2)由于时间或历史的绝对在场而形成对特定事物或文化的记忆符码;(3)根据记忆符码所形成阐释性话语永久存在于历史或时间的统摄性[7]结构之内,而空间维度只是作为其历史结构的附属因素或潜文本,由此传统型纪录片便形成了线性模式的叙事样态;而《风味人间》打破固有的叙事模式,赋予空间与历史平等的地位,在历史的向度中诉说美食与人的情感羁绊,在空间的维度中阐释美食与文化的流变之旅,两条主线并置前行,呈现出以美食为轴心的具有空间、历史立体感官的诗性画卷,真正实现了空间与历史的等量齐观。

综上所述,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创作既通过美食揭示了其美食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又顺应了“一带一路”所赋予的时代精神,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从而带动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在叙事艺术上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构叙风格,为日后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开创了先河。

参考文献:

[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5.

[2][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神话学(第一卷),生食与熟食[ M ].谢维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仲呈祥.审美之旅[ 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245,26.

[4]孙冰.专访《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导演陈晓卿[ J ].中国经济周刊,2018(44):84-86.

[5]龙迪勇.空间叙事学[ 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6][法]德里达.论文字学[ M ].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2

[7][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诗学[ M ].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11

猜你喜欢
风味人间纪录片
春暖人间
人间第一情
《风味人间》:原生之味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江浙沪的十道风味
纪录片之页
颇有新锐派英国声风味FYNE AUDIO F300系列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