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任维东
耿家盛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他技校毕业后,多年对车工职业坚守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位技能大师的风范,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當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家盛说。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一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一名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10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任务,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虽然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应该是像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04月28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