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参差多态,强文化自信

2019-10-18 01:59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多态底气

鲁迅先生的《看镜有感》,我读过一遍,便再难忘怀。先生在文中写道:“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其仰慕崇尚之情,溢于言表。

汉唐气势恢宏的文化气象,固然与其开放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而这社会风气自然来自时人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更来自他们对自我的底气,也就是文化自信。清朝自称天朝上国,而闭关锁国,一边却又津津乐道于西洋进贡的各种稀奇物什,究其原因,不过是骨子里虚弱,缺乏文化自信罢了。

文化自信,一方面表現在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所谓物各有性,有的人看到别人的文化与自身文化的不同,就会立即躲去角落里,生怕叫别人耻笑了去。实际上,差异只是客观存在,如果因差异而分好坏,且人很自觉地将自己归到末等里去,那他是绝对算不上有文化自信的。这方面,我非常佩服印度文艺创作者的底气。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地球上的星星》,“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状况为观影人所诟病,但是这并没有让印度人放弃这种做法,相反,因为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一系列后来上映的电影里,我们依然能看到这些热情歌舞的痕迹,这就是底气的表征。而对于观影人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些差异的存在,他们才可以在电影艺术的天地里看到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奋进、日本人的细腻……如果失去了差异,大家都步调一致,文化的意趣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文化自信的另外一方面还表现在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大胆接受和欣赏。费孝通老先生所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其深意正在于此。喜欢吃中餐的人吃不惯汉堡,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他因此断然否定汉堡的价值,尤其是在不愿亲尝的情况下否定,我只能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文化傲慢”而非“文化自信”。勇于肯定他人,这既是一种胸襟与气度,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文化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包容力,才能存续和发展。当然,还有一种人是,其原本就被汉堡的香味吸引,却因为汉堡是舶来品而捂住了鼻子,死活不肯尝试,只在背地里做口水直流的丑态,那也算不得文化自信,顶多算是嘴巴硬罢了。还有一种人,他垂涎汉堡的美味,不但将它一把抢过来囫囵吞枣,还硬要说汉堡原本就是本国出产的,大张旗鼓地宣传出来,这种“文化自信”的实质不过是恬不知耻罢了。近年来一些某国人常常热衷此道,乐此不疲,脸皮也不可谓不厚了。

“文化自信”固然重要,“文化他信”也必不可少,“自信”与“他信”相结合,共同造就了参差多态的繁荣局面。不管是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还是欧洲近代的文艺复兴,二者都是由这种自信与包容的心态铺就的。

自然,文化是变化的、发展的,今天的文化样态实际上也不可避免地由过往多种文化融合而成,虽然有时候这种融合是经过长时间潜移默化进行的。但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意愿,如果一味地胡乱融合叠加,那究竟能否促进文化发展恐怕也要打上问号了。

(编辑:于智博)

        评点: 姜有荣                                                    

这是一篇实力派议论文,实力有三:一是提炼能力。作者从鲁迅先生的《看镜有感》入手,在对汉、唐、清文化气象的观照中,提炼出了“文化自信”这一形成中心论点的核心概念。二是论证能力。作者用“文化自信,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和“另外一方面还表现在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大胆接受和欣赏”这两个分论点展开全文的论述。在论述中不仅列举了印度电影这一典型而又大气的例子,而且娴熟地运用了类比、仿词等手法,颇有鲁迅杂文之风。三是思辨能力。文中对“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关系的梳理,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必要前提“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意愿”的阐释,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思辨能力。三力并发,自成妙文。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多态底气
企稳的底气
分层多态加权k/n系统的可用性建模与设计优化
参差多态而功不唐捐
为政底气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多态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