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安琪 何春耕
青春电影于广义上是一种题材,于狭义上则指一种电影类型。作为类型的青春电影不仅是一种强社会关系、弱假定性的“弱类型”①,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类型特征,而且其类型系统是一个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式结构,处于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因此,中国内地青春电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本土化概念。虽然学界对于内地青春电影成为独立的电影类型尚存争议,但内地青春片日益呈现出类型化特征却得到了广泛认同。
纵观新世纪以来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道路,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实践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场环境以及创作上无意于类型化探索,其青春题材电影主要属于作者电影和艺术片范畴。2012年台湾青春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陆上映后引起了内地青春片创作热潮。2013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以7.2亿元票房斩获年度电影总票房第三名,在取得内地青春片前所未有的票房佳绩的同时引发全民热议。内地青春片纷纷涌现,创作数量和票房成绩都一度十分可观,青春电影开始在内地市场占据重要位置。《致青春》由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类型实践而成为内地青春片类型化探索的开始,纵观2013年至今,一方面,青春电影在实现连续三年的票房丰收之后遭遇2017年的票房低谷;另一方面,青春电影由于文本的同质化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晰的类型特征。
2013-2018年内地每年票房过亿的青春电影数目(单位:部)
与类型电影往往在观念主题的领域、人物形象、叙事结构、题材对象、视觉图谱等方面形成惯例②一致的是,中国内地青春电影在这些方面已形成鲜明的类型化特征。由于“怀旧消费”的盛行,内地青春片可以根据是否“怀旧”分为怀旧青春片与书写当下类的青春片,两者在某些类型特征上略有不同。
国产青春片主要以校园生活和学生群体作为叙事对象,常见的主题主要有爱情、成长、追梦(奋斗)、友情。不同于国外青春电影主要关注的是成长,爱情特别是情感纠葛成为国产青春电影最为关注的主题,诸如《致青春》《匆匆那年》《后来的我们》这样的一众青春电影或可称之为“青春爱情片”。即使是不以爱情为主题的青春电影,也会涉及到爱情的元素。在2013年至今的票房过亿的总计23部青春片中,就有17部以爱情为主题。但爱情主题的呈现也存在肤浅化的问题。爱情的类型要素功能被夸大,以至于爱情成为剧情所有矛盾的救赎和终结③。
国产青春片中的一个常见桥段是少女未婚先孕,似乎作为爱情配套产品被纳入到青春爱情片的类型系统之中,诸如《致青春》《同桌的你》。诸如此类原本是现实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的还有遭遇车祸、罹患绝症,都在近年来的内地青春片中得到了反复使用,并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叙事动力。
更有研究者对“怀旧”类的青春片总结出包括聚会、犯错、情感受阻、离开在内的四种基本情节组织结构④。聚会承担着引发片中人物回忆的功能;犯错则主要包括堕胎和打架两种典型的情节;情感受阻表现为轰轰烈烈的青春爱情、友情受到外因(主要表现为毕业、出国、学校和家长的阻拦)的影响戛然而止;离开与人物情感受阻往往互为因果,而离开又是聚会之因。小概率事件作为反复出现的类型元素以及程式化严重的情节,在造成文本对现实的脱离之余,还因内容同质化引起观众审美疲劳,其本质上还是在类型实践中,这类元素并不能在表意系统中找到自身的合理位置⑤。
在类型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场景意象是观众辨识类型片的重要标志。内地青春片中常见的场景元素主要包括校园和青年休闲娱乐场所。其中校园是出镜率最高的场景,包括定型化的教室、图书馆、篮球场、学生宿舍等。常见的青年休闲娱乐场所则包括诸如游戏厅、酒吧、咖啡馆等。
在怀旧类青春片中还存在宏大的时空叙事,影片引入了主人公成长历程中社会大事,但影片人物与社会大事之间的联系往往过于微弱和牵强,并不能以宏大的时空叙事呼应个体青春特质的呈现⑥。不过,宏大的时空叙事还有另一重意义功能:通过唤起目标受众(主要是80后观众)的回忆以使其对号入座,获取其认同感。
不同于第六代导演的个体青春书写,《致青春》以来的内地青春片试图通过多个不同形象的人物组合,完成对一代青年的人物群刻画。组合中出现了定型化的人物角色,比如都有一位作为影片主要的喜剧性来源的人物,如《小时代》中的唐宛如。
此外,有着明确的市场追求的青春片在角色选取时一般都动用以流量明星为主的明星阵容。即使主演并非人气明星,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具备符合当下青年审美的外表并富有青春偶像气息。不过青春片的明星化策略也造成了影片过度的偶像消费,流量明星在为影片贡献票房的同时并不能同步贡献口碑。
就视觉图谱而言,内地青春片的布景多取自校园和青年休闲场所;人物服装中以清新朴素的校服为主。整体上,视觉图谱呈现出“小清新”的美学风格,但也略有怀旧类和书写当下类青春片的区别:前者多运用充满时代感的复古元素,而后者则顺应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特点,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布景都更富于时尚元素,以《小时代》系列最为突出。小清新的美学风格主要体现为:好用移动镜头、空镜头、逆光拍摄等摄影手段;影片色调清新、明亮;影片配乐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流行音乐。与小清新风格相辅相成的是青春期迷惘、暖伤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怀旧类青春片中,人物对青春的怀念更是浸透着一股淡淡的物是人非的哀伤。
综上,国产青春片虽然走上了类型化的道路,但存在种种缺陷,主要包括:主题单一、母题肤浅化、题材同质化、情节程式化严重、怀旧消费和偶像消费过度以及文本严重脱离现实。但国产青春片在类型化实践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虽然谱写了一度能满足观众某些心理需求、逃离青春伤痛的青春神话,但并非观照青年人的现实焦虑和伤痛的残酷物语,缺乏好莱坞青春片所具备的缓解青少年现实焦虑的功能⑦,就连青春神话也极为粗糙而缺乏艺术价值。因此,能否观照青年人的伤痛、焦虑和人生困境,传达出更具人文关怀的价值观成为制约内地青春片类型演进的关键。
就在青春片在类型化的道路上走向肤浅化和平庸化之时,开始出现试图摆脱类型化窠臼的青春电影,如青春喜剧电影《闪光少女》以及《快把我哥带走》就一反青春片的怀旧、感伤套路,歌颂青春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但对于青春题材电影的发展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是作为“青春残酷物语”的《狗十三》和《过春天》:不仅没有因袭内地青春片的诸多类型化特征,而且切实描绘了青春期的伤痛。它们的出现,或许意味着内地青春片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某些评论者所称,意味着国产青春片进入2.0时代。
注释:
①③⑤梁君健,尹鸿.怀旧的青春:中国特色青春片类型分析[J].电影艺术,2017(03):61-67.
②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1.
④黄静.内地怀旧青春片的类型研究[J].电影新作,2015(05):91-95.
⑥王秀杰.近年来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类型化趋势探究[J].当代文坛,2015(06):105-108.
⑦沈小风.类型与风格:近年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J].电影新作,2015(05):87-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