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言”与“不立文字”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生成的文化理路

2019-10-18 06:56杨立宣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9年29期
关键词:二者禅宗道家

⊙杨立宣[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维科认为,“诗性智慧”是原始人类的最初智慧,是感性体验作用于理性智慧的反映,体现了艺术化与哲学化的融合。以此来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性显然是中国文化“诗性智慧”的绝佳体现。这一古典诗歌的美学特征来源于道家哲学与禅宗教义的共同浇筑,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意象与意境最终成为古典诗歌传达文外之意的关键美学范畴。

一、“得意忘言”与象的生成

言意之辨其来有自,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指出语言功能的有限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为道家哲学的终极形态,“道”,极玄奥、极深远,玄之又玄,微妙无形,远远超出语言的功能范畴,即使是用言语去强行解释、阐述,却也不再是永恒常在之道了。

正如庄子所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垢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遗失在赤水之北(自然)的玄珠(道),唯有无识、无形、无迹的象罔才能发现,寓意着大道至简,形、色、名、声等任何有意为之的东西都有悖于“道”的自然本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质即是自然而然。

然而语言却是反自然的,“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用言语的人为逻辑去阐述天然的“道”的存在,自然便“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所以庄子使用寓言而非论辩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以形象代替逻辑,视语言为表现形象的媒介和工具。相较于寓言故事背后那些耐人寻味的哲理,居于眼前的言语显然是无足轻重的,二者一为“鱼”,一为“筌”,故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之语。

道家的言意之辨一直延续至魏晋六朝,并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问题。陆机《文赋》有云:“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千百年来,词不达意的苦恼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司马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文辞的模糊和有限总是难以把握神思的幽微与精妙,“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二者一旦失之毫厘,即谬之千里。

直到钟嵘在《诗品》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有余,兴也”,才为言意矛盾的解决发现了可能。《尔雅·释言》云:“兴,起也。”兴,即触于物而感发,又托于物以寄情。诗人的生活感受兴寄于诗内所表现的事物之中,以这些无生命之物来传递自己的情志和心绪。至于何事何物才适合作为情绪的载体和媒介,“师法自然”的道家哲学早已为诗人挑选好了对象。

二、“不立文字”与境的妙悟

佛在梵语中即有了悟之意。自释迦牟尼因悟成佛,悟就成为佛家传承“正法眼藏”的不二法门。前有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之心有灵犀;后有六祖慧能作偈呈心之独得传法。佛家的悟向来诉诸直觉思维,而和逻辑的严密推理无关,有时对于逻辑的过分执着甚至还会妨碍其修行。因此,在佛教的哲学思想中,语言同样是不受重视的。

受这种语言观影响的唐诗创作也随之一变,从初唐时沿袭六朝的物象繁缛一变为盛唐后的意境悠远。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而又以“意境”为上即是例证。事实上,“境”的概念本身即来自于佛家。作为佛教的一种术语,“境”大多用来比喻人生活的尘世,有尘境之意。修行者只有体认到尘境的虚妄,才能明心见性,摆脱苦海。这一过程被禅宗称为“对境观心”,即在顿悟自性中了却尘世烦恼,通过境界的超越实现心灵的净化,从而抵达极乐的彼岸世界。

试看柳宗元《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人鸟无踪,所余唯寒江白雪,孤舟蓑翁。短短二十个字里,一个极其空旷冷清的寂然世界跃然纸上。江水浩渺,远山苍茫,一片淡漠的背景更突显出蓑翁的伶仃与孤独,再结合柳宗元贬谪柳州的况遇,诗人仕途失意的抑郁不平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这神清骨寒的意境又何尝不是禅宗万象皆空的宗教象征。不仅诗人的视点消失了,全诗既无俯、仰,也无望、见,只有绝对客观的呈现;诗人的情绪也消弭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一派空明澄澈之间毫无半点功利性的存在。江雪之景恰恰是妙悟之境,在万籁俱寂中,一个静谧安宁的方外之境诞生了。

三、物我两生与物我皆忘

道家的“得意忘言”和禅宗的“不立文字”都注重形象思维,强调直观感受,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表意媒介是有局限的。二者看来相似,但对心物关系的态度却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了二者在美学上的分歧。

试看王维《辛夷坞》一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全诗自写景始,以写景中,单一纯粹的意象语言既描述了诗的内容,又营造出诗的意境。山深人寂的幽林里,辛夷花自开自落,既无生之喜,也无死之悲。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空灵静谧的心境呈现。单纯、静穆、平和、寂然,却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外,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绝妙。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②④〔春秋〕老子:《道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第94页。

③⑤⑥⑯〔战国〕庄子:《庄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2页,第262页,第466页,第42页。

⑦⑰〔晋〕陆机:《文赋译注》,张怀瑾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第20页。

⑨〔南朝梁〕钟嵘:《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页。

⑩〔清〕王闿运:《尔雅集解》,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75页。

⑫〔魏〕王弼:《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91页。

⑬〔唐〕慧能:《坛经》,丁福保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页。

⑮〔唐〕皎然:《诗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猜你喜欢
二者禅宗道家
灵 山
摇曳
落叶禅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Units 13—14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