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 陈 涛
岁月从指缝间溜走,5年有多少个日升月落,不想去细数。我只知道,再次坐在西栅的桥上看夜景,变的只是那些故事,而这颗跳动的心始终如一。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是画家、作家木心广为流传的《从前慢》,可惜我读到的时候,他已经过世。随后,看了他的一些事迹,特别欣赏他在压迫下,仍然活出自己的风骨。
对木心先生的了解,实在太晚了。所以,一直想再到乌镇看看,那是他一生的起点与终点。
今年初夏,终于再一次来到乌镇。
如果这次不是特意寻访“木心故居纪念馆”,也许又会随着人流走过去。它的正门紧闭,是从旁边的小门检票进入,每天限流。以木心先生的性格,他应该也不希望太多人打扰。
回想5年前,当时游走在东栅,怎么就遗漏了“木心故居纪念馆”?
其实很多事情,都有它的因缘际会。就算那时候走进去,也不一定有任何欣喜。毕竟,对于一个你不感兴趣的人,那里的一切只是一团空虚。
所幸,有画家、作家陈丹青不遗余力的推介,让更多国人知晓了早已在国外出名的木心。
而木心先生晚年归来,也是一种缘分。时任乌镇领导的陈向宏,偶然读到他的散文《乌镇》,才知木心及其成就,便恳请先生归里。并翻新他的祖屋为“晚晴小筑”,还修建了“木心美术馆”。
进入西栅,站在桥上就能望见元宝湖上的“木心美术馆”,契合了木心所说的“风啊、水啊,一顶桥”,而外观简约美学的设计为这座古镇增添了些许格调。
除了乌镇景区代言人刘若英,还有赵薇、朴树、李健等名人来过“木心美术馆”,他们都是木心的读者。
木心先生曾说:“我所有的艺术作品现在人没法理解我,以后会有人,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他的话,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在“木心美术馆”,想起刘若英在这里拍过宣传照,她与木心先生都是那种内心有静气的人。
小时候,虽然很早就对江南水乡这几个字产生了无限遐想,但它却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后来看了《似水年华》,纵然早已记不清剧情,可那个让刘若英魂牵梦萦的乌镇,却成了心之所系。
刘若英的“理想生活”一如乌镇人,悠闲地漫步在老街,亲切地和街坊邻居打招呼,仿若见到老友,相互问一句早安,“我最喜欢清晨的乌镇,因为这里有生活本来的样子,天蒙蒙还没有完全亮的时候非常美。”
所以,到乌镇一定要多呆些时日,才能感受到醒来的古镇,还有它不同时段的美。
刘若英说:“和十几年前相比,这里扩建了,乌镇大剧院、木心美术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乌镇,但我最开心看到的还是她保留了当初淳朴的样子,这是最难得的。”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无论是木心,还是乌镇,都在静静地等着你的到来。
这么多年,乌镇是唯一选择重刷的古镇,两次都有不同感受。
5年前,是在初冬;此行,选择了初夏。不同季节,它们有着各自最佳的景致。
于我来说,东栅是适合烟雨朦胧的时节。一如5年前,将思绪放飞在细雨中的老街,去寻找离愁、善感。此次阳光照耀,却没有找到适宜的情绪。
而在西栅,恰巧喜欢初夏斑驳的阳光,投影在古镇的街道,伸手去感触它的温度,不喜欢细雨湿了衣襟。
人对某一感觉的偏爱,就是这样说不清楚。
这次在乌镇住了3天,用了一些时间重游了东栅和乌村,更多的时间都是在西栅,晒着太阳胡思乱想、望着月亮摆龙门阵……
住在景区的好处就是可以享受古镇片刻的宁静。待天微亮,便从床上起来,坐在木凳上对着古镜梳妆,颇有“对镜贴花黄”之感。因为枕水度假酒店在现代中融入了古式装饰,仿古架子床、古梳妆镜、木柜、古灯等,让人恍然回到过去。
迎着晨雾,在众多游客还没有进来之前,独自漫步在街巷,按着自己的步调走走停停;也可以临河而站,看当地人荡着小船运送物资;或者什么都不想,傻傻地坐在桥上发呆……
不一会儿,店铺次第开了,乌镇又开始了一天的热闹,也把我那飘飞的思绪拉了回来,人间烟火味始终是一种温暖的存在。
乌镇是热闹的。因而,有人说她已过度商业化,不值得去。我却不这样想,我固然喜欢保有底色的古镇,但也不排斥她的现代化。
就像我喜欢古朴的东栅,却愿意住在西栅,毕竟这里环境好、有好吃的,这或许因为我是俗人。
就像我喜欢地方小吃定胜糕、乌米饭、梅干菜烧饼等,却也不拒绝马云、周星驰、刘若英去的锦岸私房菜,还有去黄磊开的似水年华红酒坊打卡。
午后,乌镇已挤满了游客,正好回到酒店歇息。这里秀水环绕、闹中取静,阳光从木窗洒进来,窗外的小河潺潺流着,枕水入眠是水乡人的幸福,这样的时刻我们短暂借取。
还有被称为“桃花源”“乌托邦”的乌村,这个脱胎于江南传统小村的农家乐升级版,留住了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把生活变得有诗意。
乌村所有房屋分成七个组团,三五户或七八户农家合起来成为一个组团,每个组团有不同的主题,譬如渔文化、酒文化、稻田文化等,同时每个主题有一个雅致的名字,桃园、渔家、米仓、酒巷……直白又不乏韵味。
如今,乌村开始打造亲子旅游,孩子可以去接近大自然,让脚踩在土地上,让手可以触到自然,仿佛一秒回到乡间。
岁月从指缝间溜走,5年有多少个日升月落,不想去细数。我只知道,再次坐在西栅的桥上看夜景,变的只是那些故事,而这颗跳动的心始终如一。
两望烟水里,街头的姑嫂饼、巷口的乌米粥、路边的桂花酿,还有这里的街、这里的桥、这里的人,以及缓缓流淌千年的小河,都让人亲切而熟悉。
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