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春
作者单位:110101 沈阳,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变,是一种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脑血管破裂或脑血管阻塞而使血液不能及时到达大脑的疾病,临床上常称为“中风”[1]。脑卒中临床上的发病原因常为血管性危险因素,脑部血管内壁小栓子脱落,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或也可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称为出血性脑卒中。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最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出血性脑卒中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继发为脑疝,最终导致死亡。脑卒中的出血部位常为基底节区、脑叶、脑桥、小脑、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治愈率略有升高,但术后患者易引发偏瘫等后遗症。脑卒中偏瘫现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病后运动功能的丧失,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及心理负担。研究发现[2],脑卒中偏瘫在中药、针刺治疗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的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几率。本研究探讨康复训练联合中药、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是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的前提下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 6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8~68岁,平均(61.14±2.13)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33例,缺血性脑卒中27例;发病部位,基底节20例、丘脑19例、颞叶21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5~75岁,平均(65.28±2.35)岁;其中出血性卒中34例,缺血性脑卒中26例;发病部位,基底节22例、丘脑18例、颞叶20例;病程皆为6个月。纳入标准:患者均经磁共振(MRI)或CT确诊为脑卒中并伴随偏瘫等表现;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并愿意配合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排除不愿或不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排除脑卒中治疗后已患有后遗症的患者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及针刺治疗。①中药药方为:黄芪、丹参、葛根、水蛭各30 g,川芎、当归、桃仁、地龙干各15 g,红花10 g,胆星9 g,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可以酌情增减药量,如偏瘫时间较长且肢体肿胀可加入防风、木瓜、灵仙、桂枝各15 g;如患者四肢冰凉可加入熟附子、桂枝各10 g;失眠多梦者可加入百合及酸枣仁,流涎者可加入苍术、党参等;如大便不畅者可加入大黄等;小便失禁者,加山萸肉、五味子等。以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将这1剂分为2次服用,早晚各1次,1个月为1个疗程。②针刺疗法:使用头针和体针,头针选在运动区、感觉区;体针分为迟缓型和痉挛型分别在曲池、手三里、外关及天井、外关风市、昆仑等穴位下针。如患有失语症则在哑门、廉泉等穴处下针,口眼歪斜则在太冲、迎香、翳风、列缺、曲池等穴处下针。使用电针治疗仪,通常使用连续波型、频率为4~6 Hz,1次/d针刺治疗,每次穴内留针0.5 h,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中药及针刺疗法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如下。①组成康复小组:由专业的康复科医师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康复治疗小组。②日常训练:早期协助患者进行良好的体位变化训练,进行床上的四肢关节、肌肉被动及主动训练和按摩。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腰背肌、腹肌和呼吸肌训练,以及坐起训练,从半卧位到仰卧位再到可以独立在床边坐位,逐渐加大难度,提高次数及练习时长。直立及行走训练,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在患者腿部加上适当负重,逐步训练患者扶墙站立到独自站立。③行走训练: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训练患者逐步从扶物行走到独立行走,待有所好转后进行上下台阶训练,本着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④四肢功能训练:包括对颈、肩、肘、腕、指及指间关节的训练以及患者进食、穿衣等日常功能训练。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肌力按照Lovett 6级分级法进行评定:分0~5级,0级为无可见或可感受到的肌肉收缩;1级为可扪及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2级为在消除重力姿势下能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级为能抗重力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级为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运动;5级为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运动。运动功能按Fugl-Meyer量表进行评定:分Ⅰ~Ⅳ级,Ⅰ级<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100分为轻度运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按照Barthel量表进行评定:分0、5、10、15四个功能等级,总分为 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如患者不能达到项目中规定的标准时,记0分。60分以上提示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0~60分者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者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分者生活完全需要帮助。Barthel指数>40分者康复治疗的效益最大[3]。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1.0进行临床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力、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的情况,治疗前两组各项评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力、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比治疗前增加,观察组增加幅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脑卒中发病迅速,初期发展隐匿,常不易发现,发现即是卧床不起、偏瘫,临床上常以嘴歪眼斜,语言功能、运动功能、意识障碍等表现为主。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影响[4]。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肌力、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中医认为中风是阴盛阳衰,邪风入脑所导致肢体失调、肝肾不足、亏气亏血、脾虚生痰,首先应补充气血,固本培元。中医疗法的中药治疗、针灸等都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主,从根本上治疗脑卒中偏瘫[5]。本次研究使用的中药中黄芪能补气、止汗、利尿消肿、排脓;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葛根可止渴止泻、调节体温、降血糖;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当归润肠通便、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地龙可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红花可活血;胆星可以清火化痰,熄风定惊。针刺疗法治疗偏瘫已有数千年,历史悠久,疗效显著,针刺可以改变脑血管侧支循环,增加脑供血量。中医疗法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都得到证实[6]。
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对偏瘫后遗症的治疗至关重要,改善肢体功能,常规的针灸及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偏瘫后遗症的症状,不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为解决这种不足,采用康复训练疗法改变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7]。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中药及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后肌力、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都优于对照组,故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中临床上多倾向于康复训练结合中药及针刺疗法。可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