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
往年小学新生入学,总有一些孩子不适应学校环境,不仅给老师增添麻烦,对孩子的上学积极性也是不小的打击。如何讓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以良好的状态融入新的环境中?专家指出,小学新生不适应学校环境,大多是因为个性消极、缺乏耐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主见等四个性格方面的原因,家长不妨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在孩子入学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让孩子积极起来
【案例1】性格懦弱的央央
5岁的央央是个漂亮的小女孩,上幼儿园大班。她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就连笑也是匆匆一咧嘴。除了爸爸妈妈,央央害怕所有人,包括幼儿园老师,所以从来不敢在幼儿园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发现,央央做事总是比同龄人慢半拍,明显缺乏追求成就感的动力。央央妈十分担心,女儿这般懦弱,到了小学一定会遇到许多麻烦,比如被同学欺负,比如学习缺乏动力……
【分析】消极导致被动
性格消极的孩子通常身体比较弱,表现为沉默、孤僻、害怕生人,常因小事而情绪紧张。他们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一般不会缠着父母要这要那,更不会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因而在学生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若不及时纠正,会出现学习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对策】鼓励孩子勇于尝试
引导孩子增强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孩子做某件事之前,父母先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约束或者给孩子提供太多的帮助。约束太多会让孩子觉得无从下手,帮助太多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变得没有主见。可以先让孩子自由发挥,事情做完了再对其进行总结性指导。
2.正面引导。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究竟是对还是错,父母可以详细地给孩子讲解,让孩子懂得明辨是非。慢慢地,孩子就会在内心建立起自信心,也会比较有成就感,孩子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3.以身作则。父母平时做事要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
4.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尝试才有可能成功,不去尝试永远不可能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一旦孩子尝试成功了,就会极大地增强他的自信心。
5.奖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当孩子做事积极主动,父母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孩子明白付出就会有回报的道理。孩子都是单纯的,一点小小的奖励就可以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让他变得主动起来。
培养孩子的耐心
【案例2】坐不住的皮皮
皮皮是一个调皮好动的6岁男孩,因为坐不住,曾被妈妈两次带去医院筛查多动症。尽管不能确诊多动症,但皮皮扰乱课堂秩序的能耐在幼儿园是出了名的。皮皮爸忧心忡忡地说:“这熊孩子,实在是太能折腾了!在幼儿园还能被包容,到了小学还不得天天被罚站?上课坐不住,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肯定不好,那岂不是一上学就是学渣?哎呀,不敢想,前途不妙啊!”
【分析】反应性和兴奋性过强
好动的孩子常常不愿意独自待着,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们喜欢跑来跑去,连喊带叫,直到自己筋疲力尽。由于过强的反应性和兴奋性,他们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对某件事情的兴趣在短时间里就会消失。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不守纪律,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对策】用专项训练培养耐心
孩子缺乏耐心,是因为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也因为没有找到兴趣点,所以,训练要双管齐下。
1.激活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父母可以在孩子观看前先提出些问题:这部片子的主人公是谁?结局如何?还可以建议孩子先看这部动画片的配套书籍,同时还能激发他阅读的兴趣。
2.刻意让孩子等待。做游戏、吃西瓜之前,刻意让孩子等待一会儿,可以从1数到10,也可以整整1分钟,总之让孩子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这项训练要根据孩子的耐受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最好是在家里进行。通常,面对好玩的游戏和美食可以等待5分钟的孩子,耐心就算及格了。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等待1分钟,或者一动不动地下完一盘棋,父母应该及时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孩子不能耐心等待,或者做事半途而废,那么父母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比如在接下来的1分钟内不理睬他,并且向他说明为什么。这样做,需要父母硬起心肠,不然训练就会前功尽弃。
3.玩安静的游戏。为培养孩子的耐心,父母可以陪孩子进行棋类、拼图游戏或是手工劳动等,起初孩子坚持不了多久,父母应当耐心地鼓励孩子,并且对孩子在游戏中的成绩给予热烈地回应。此外,在孩子做游戏前,父母可以替孩子制订任务,在孩子完成任务后,父母在检验成绩时可适当地吹毛求疵,以此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对孩子泼泼凉水
【案例3】自私而强势的朵朵
5岁朵朵是个狮子座女孩,处处表现出狮子的霸气。比如,她在幼儿园特别爱向老师提问题,而且刨根问底,极力地表现自己,同时喜欢贬低别人。在家朵朵更是为所欲为,无视规则。比如周末她想去游乐场,哪怕已快到游乐场关门的时间了,也非去不可,父母不答应她就大吵大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朵朵妈说:“这样的臭脾气到了学校怎么办?谁会惯着她?我怎么做才能让她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她一个人存在的呢?”
【分析】毛病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由于孩子的移情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出现一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正常的,但如果凡事都一意孤行,不顾他人感受,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了。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孩子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得到特殊优待。比如,有了什么好吃的,家长第一时间就全拿给孩子;孩子有什么需求,不管是否合理,只要一声令下,家人就会忙着执行;孩子要什么玩具,即使经济条件没那么好,也要想办法满足孩子;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就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我的意愿就是世界运行的法则。
2.孩子一闹,父母就缴械投降。孩子有了不合乎规则的主张,即使家长明明知道那是不合理的,偶尔也可能会告诉孩子那样做不行,但只要孩子一闹,父母就赶紧满足孩子的愿望,以免孩子闹得更厉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发现,只要坚持到底,就没有什么愿望是满足不了的!
【策略】改变教养方式
1.不搞特殊化。父母应该把孩子视为普通的家庭成员,不因为其年龄小就给予特别的优待,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还孩子一个正常的“社会化”环境,让孩子在“去中心化”的环境中自然成长。比如,有了什么好吃的,全家人一起分享,不因为孩子小就全部给她吃;有意识地让孩子负责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这些细节的改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思维习惯,让她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她只是普通的一分子,不会受到特殊的待遇,久而久之,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也就不见了。
2.给孩子划定行为的界限。界限不要太复杂太具体,否则孩子容易感觉限制过多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孩子发展内在的判断力。建议只给孩子的行为提三个简单的要求:没危险、不妨碍他人自由、有可行性。在这三项原则之下,允许孩子自由言行,但一旦触犯了这三个原则之一,家长就要果断制止,不因为孩子坚持要做就放任她,让她知道行为是有界限的,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妥協。
3.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跳出自己的经验与体验,主动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做出行为反应。可以通过陪孩子做一些有助于发展孩子移情能力的亲子游戏,或者阅读相关的主题绘本来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鼓励孩子做自己
【案例4】喜欢讨好人的青青
青青是个乖巧的6岁女孩,在家黏妈妈,在幼儿园则围着老师转。她喜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很聪明的样子,但妈妈和老师都感觉青青在意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在求表扬。老师还发现,青青缺乏主见,问她:“你最喜欢吃苹果还是梨?”她一定会反问:“你喜欢什么?”似乎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青青妈不解:“我和丈夫都是爽快的人,怎么养出一个虚伪的孩子?等青青上了小学,她怎么能交到知心朋友?又怎么能指望她成为学霸?”
【分析】是谁教会孩子讨好人?
孩子出现过多的讨好行为,甚至讨好人已成为行为习惯,通常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为了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或者不做什么事情,通常会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不这样,爸爸就把你送到奶奶家去!”等等。这样的威胁对孩子来说是严重的警告,孩子为了生存,会不惜一切代价,不再关注自身的需要,而是关注父母的脸色,进而是别人的脸色。
其次,有的父母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发脾气,孩子会很紧张、很焦虑,以为是自己犯了错,父母才会这样。为了让父母不发脾气,孩子就变得异常乖巧懂事,去讨好父母。
【对策】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孩子表现好时爱他,犯错了依然爱他,不论成绩好坏永远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只因他是你的孩子。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一旦有了安全感,自尊、自信、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产生。这样,孩子才会自己尊重自己,自我价值随之萌芽。
此外,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在生活中还要多训练孩子独立选择,提醒孩子不要总是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要走自己的路。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