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
未成年人伤人事件不断发生
2018年湖南省连续发生两起未成年人伤人事件:一是12岁男孩弑母,一是13岁男孩锤杀双亲。
2018年12月31日晚,湖南省衡南县,13岁的嫌疑人罗某是三塘镇初一学生,因家庭纠纷用锤子先后将母亲谭某某、父亲罗某某锤伤后逃离现场。后来,其父母虽经医院全力抢救,却终因伤势过重而死亡。目前,公安机关已经缉拿了犯罪嫌疑人。
就在这起案件发生的两个月前,湖南沅江的一名男童——12岁的吴某康,连砍母亲20多刀,致母身亡。他杀害母亲后,还坦然地拿着母亲的手机跟学校老师请假,并陪着两岁的弟弟居住在家中。母亲有任何电话和微信,他都一一接听和回应,没有露出任何破绽。直到邻居发现后报警,他才在警方的质问下说出此事。接着,他又说了一句让人匪夷所思的话:“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杀的是我妈!学校不可能不让我上学吧?”那意思是说,我杀别人是罪过,不能被原谅,但是我杀我妈,就应该没有罪过,就会被原谅吧。
难道,妈妈就不是人了吗?吴某康杀害母亲时的凶残和他杀害母亲后的冷静,都让人不寒而栗。母亲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孩子却冷血无情地将她“送走”!
令人意外的是,因为吴某康未成年,不到一周就被警方释放了。
我们再把时间往前推两个月,2018年7月,北京石景山发生了一起“四少年绑架杀人案”,更是震惊全国。
4名少年(2个17岁,1个16岁,1个15岁)因没钱去网吧,于是聚在一起想办法。其中一人提议:我们可以做个大案,反正我们都未成年,法律不能判我们死刑。于是,他们决定绑架有钱的同学,然后向其父母勒索钱财。最终,他们把目标锁定在16岁的同学小雨身上。晚上8点多,他们将小雨骗至偏僻地带。因和小雨认识,怕放了小雨,警察会抓到他们,于是在索要赎金前,他们就将小雨残忍杀害。随后,他们多次打电话给小雨的家人,勒索150万赎金。小雨家人立即报警。
警方将4少年相继抓获,最终2个17岁少年被判无期,16岁少年被判15年,15岁少年被判3年。同年11月,在法庭上听到如上判决时,4少年相视一笑:果然,没有一个被判死刑。
4名少年的相视一笑,让善良的人们再也无法接受,网上掀起有关“未成人犯罪”的热议:未成年人恶性伤人案件为何一起接一起地发生?而本该保护孩子的法律,为何被孩子算计和利用?曾经我们眼中天真烂漫的孩子何时成了为一己私利就随意取人性命的魔鬼?
12岁之前,要完成以下训练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未成年人的多起案件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北京石景山案”发生后,她受邀去见了犯案的4个少年,并分别走访了他们的家庭。
这4个少年,没有一个来自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他们的父母都未离异,且没有犯罪记录。这4个少年的父母,在看到小雨被杀害的照片后痛哭流涕,其中有一位父亲这样说:“你们不知道啊,这孩子我不是不管,我骂过他,也打过他,可是他不听啊!”
管而无效,问题出在哪里?经验丰富的李玫瑾教授说,孩子出了问题,不要只看眼前,而要往前找原因,家长最好在孩子6岁之前就做好一系列的管教工作。
一、孩子6岁前,家长要懂得说“不”
这是因为性格的养成在6岁之前。如果孩子在6岁之前有些问题没有解决,等孩子长到十来岁,家长再管,已经管不了了。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克制欲望。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闹着要玩具。爸妈说,不行,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了。看孩子不依不饶,还闹,那就让他闹,家长不要让步。三四岁的孩子能怎么闹?大不了满地打滚。但是等孩子长到十三四岁时,家长再拒绝孩子的要求说:“你大了,得好好学习,别去网吧了。”此时,孩子和家长闹,就有好几种办法了:离家出走、跳楼、服毒等。此时,孩子已经知道用自杀来威胁家长了,虽然他还不明确知道死亡真正意味着什么。
所以,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是家长给孩子的早期训练。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2岁前不太会说话,难受、饥饿都靠哭声表达。这时,孩子的哭是一种自然反应,没有目的性。但从3~5岁开始,孩子的哭就有了目的性:我要这个,你不给我,我就哭。
这个目的性一旦出现,家长就要抓住契机对孩子进行训练。什么契机呢?就是孩子提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坚决不能满足他。比如,他要买玩具小汽车,家里已经买过很多,可他还要买。在商场,孩子说,我要买这个小汽车。家长说,家里类似的已经有好几个了,咱们不买。孩子不愿意,鬧着说:“我就是要买。”家长说,上星期买的那个不是跟这个差不多吗?今天就不买了吧。孩子开始哭,非要买,不买就不走。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做“克制欲望”的训练。
第一步:直接把孩子抱回家,不打不骂,孩子哭,由他哭,不要管。
第二步:回家后,抱孩子进卧室,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干涉。也就是说,一个大人管就行了,其他人不要插手。
第三步:记住四“不要”——
1.不要骂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2.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是恃强凌弱,非常不公平;
3.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都是噪音,他都听不进去;
4.不要走开,他闹就是要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家长可以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态度:“今天就是不能买玩具,想哭你就哭吧。”孩子当然会继续哭啊闹啊——这时就算孩子的脑袋磕到了床角,你也不要管。他知道疼,磕了一次,肯定不会再磕第二次。等孩子哭到筋疲力尽时,给他一点爱,用热毛巾给他擦把脸。擦完脸后,孩子会想:妈妈是不是回心转意,愿意给我买了?这时,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说上一句:“还想哭吗?如果还想哭,就接着哭吧。”
你看,你没打他,也没骂他,你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他:如果你提的要求不合理,即便你哭你闹,我也不会心疼,更不会让步。
经历这一次之后,孩子就知道了,哭闹没用,以后也就不会再哭闹了。孩子越小,这招越好用。
二、给孩子留条交流的路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等孩子不哭闹了,你可以跟他说:“以后,你有什么要求要好好说。如果你说的有道理,我是会考虑的。”孩子可能会再次强调:“我想要那辆小汽车。”那你就问问他:“那辆小汽车和家里已经买过的相比,有什么区别呢?要不,你跟我说说。”
鼓励孩子和你交流。和孩子交流,家长要掌握“三比一”原则: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是有用的,但不是你一提要求,家长就必须满足你。这样,你就会和孩子建立一种比较良好的关系:家长明确说不行的事,孩子不会再哭闹;如果孩子真想要某件东西,可以向家长申述理由,获得批准。
有了这个基础,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管教孩子就很容易了。
三、让孩子心里装有“他人”
如今,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家长一般不会再给孩子增加负担,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不用操心。所以,有些孩子上了高中甚至大学,除学业外,根本不知道为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操心。这样的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会自我膨胀,以为这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跟父母没一点关系。孩子之所以有这种自私的心态,归根结底是因为父母把学习之外的事情都帮他做了,而他只需学习,其他的都是现成的。
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家长应该给孩子机会,培养他的责任感,让他有机会为家庭做一些事情,与人交往时心里装着别人。比如孩子5岁,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旁吃饭了。这时,家长就要立规矩: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不能先吃。
这个规矩简单而有效。
孩子放学一般是下午四五点,这时他可能会觉得有点饿,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一般在六点,所以有些老人心疼孩子,让孩子先吃。其实,晚吃一个小时的饭,不会把孩子饿坏。虽然饿着难受,可当孩子经历过这小小的难受之后,日后他走上社会被不断“痛击”时,就有了抵抗力。同时,因为他经历过痛苦,也更能体谅别人。不要让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让他知道他是家庭、社会的一分子,有权利同时也要尽义务,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心里要装有“别人”。这是防止孩子过于自私的一个有效办法。
四、让孩子经历挫折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因而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就更加有必要了。
很多孩子,读书读到硕士、博士,仅仅因为论文答辩推迟或者失恋,就不堪忍受,从楼上跳了下去。这不得不说,他们考试的能力了得,但忍受挫折的能力太弱。
抗挫折能力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跟智力无关,跟体力有关。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適当吃一些体力上的苦,那么以后,他就能承受生活上的难。如果体力训练难以做到,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游泳。学游泳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把孩子送到游泳班,教练会说:“家长们,请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什么都学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轰下水,如果孩子不愿意下水,教练甚至会把孩子扔到泳池里。孩子被扔进泳池,一开始都会惊慌失措,但在教练的看护下,他们很快就会适应的。
家长第一天接孩子,可以问问孩子:“第一次下水是什么感觉?”孩子肯定会说:“妈啊!吓死我了,我连喝了好几口水。”家长再问:“那后来怎么样,我看你现在不是好好的吗?”“嗯嗯。”孩子面露喜色,得意起来。这时,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要永远记住这个感受:当你遇到挫折,当你觉得自己不行甚至快要死了的时候,只要不放弃、肯扑腾,一定死不了。
以后当孩子遇到其他挫折时,这些经验会帮助他,让他不那么容易被打败。
而以上训练,都要在孩子12岁之前完成。
有些家长图省事,想当然地认为“树大自然直”,以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懂事了,而他现在还小,不用管。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孩子在12岁之前你不管他,等他进入青春期,你看到他身上有很多毛病,有心管时,却已经管不了了,就像前面那位家长哀叹的“我管了他不听啊”。
李玫瑾教授说,未成年人犯罪,追根溯源,和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所以,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杀人的魔鬼,我们不应该责备孩子太狡猾,居然懂得用“未成年”的免死金牌去实施犯罪,而应惋惜他们在本应接受良好教育的时候,父母却没有能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总之,没有天生的恶魔,只有没教育好的孩子。性格培养要从小抓起,父母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教育,而让孩子误入歧途。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