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正中
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小学时期也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找规律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找规律知识的基本特点
对于数字类找规律问题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题目,其特点就是需要找到其周期现象中呈现的规律,并根据周期变化呈现的规律来推算出未知部分。这种是较为常见的、且有固定的周期规律,学生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也就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经过一定题量的练习,不断引导学生,使其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并能够根据这些规律推算出后续的发展情况。这种教学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勾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學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
针对一些具有较强探究性的找规律题目,例如几何图形方面,其特点需要让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找到其中的规律,推算出未知部分。学生在分析和推算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提高。
二、找规律题目的探索方法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来看,找规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数与代数、一个是图形与几何、一个是统计与概率、一个是综合与实践。在学习中,找规律的题目一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针对找规律的题目,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找规律的知识,要熟悉一般数列的规律,教师应当提高学生图形转换的感悟能力,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图形的特点。针对数字类找规律的题目,需要学生掌握相邻三项之间的关系、差值、立方、平方等常见的方法,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立方值与平方值。针对图形类的找规律,需要学生能够具有较强感知变化的能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向找到图形蕴含的规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找规律问题,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联系,积累充足的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找规律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引导学生。小学时期的学生还未能够真正了解规律,其探索能力也较低。教师在进行找规律知识的教学时,首先需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规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而,教师需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中蕴含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听过这样相类似的游戏,学生就能找到其中包含的规律,并能够初步了解到规律这一概念。之后,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详细地讲解规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找规律的知识,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去学习找规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二)奠定学生基础。当学生初步理解规律的概念后,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对规律的记忆和掌握。规律并非是不变的,而是有着非常多的变化,而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因而,教师需要训练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时,仍旧能够快速找到其中的规律,准确解答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个体,找到个体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找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准确找到其中的规律。
例如,教师在教学以下题目时:10,3,13,16,29,( ),74。需要学生找到括号中应填写的数字。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前两个数字相加就能得到13这个数字,13和16相加就能够得到29,那么16+29=45,那么空格中就应该是45。最后一个数字是74,是由45+29得到的,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规律呢?”这时学生会说:“数字找规律的题目,原来不仅仅只是相邻两个数字的加减啊,还有可能是三个数字相加减。”
总之,找规律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学生进入初中、高中也都会接触到此类题目。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放慢脚步,循序渐进,为学生夯实基础,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找规律知识后,及时进行总结与归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上唐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