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孩子的妈妈

2019-10-16 04:48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春界限共生

孔沁刚

妈妈以后全靠你

这天来咨询室上班,刚进门就被一个中年男子拉住,向我请教挂号表的填写方法。他的手指在“事由”这一栏点了点,表情为难。一番交谈我才知道,他不知道他要咨询的,是儿子的问题还是妻子的问题。我索性将他领进我的咨询室。

他姓仝,是本市一所重点中学的物理老师,儿子小春今年16岁,上高一,妻子是全职太太。

“她原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我配不上她。”仝先生用惋惜的语气赞美自己的妻子,“她24岁就拿到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在一家外企做财务总监,绝对是凤毛麟角般的人物。可是自从生了小春,她完全变了,居然不顾薪水减半,主动辞去财务总监的工作,说是要腾出时间陪伴儿子。说来无可厚非,但是总让人感觉怪怪的。转眼小春小学毕业了,考上了我任职的中学。明明小春有我罩着,可她还是不放心,不跟我商量就辞了职,在家做全职太太,美其名曰‘为了儿子,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还经常对小春说‘妈妈以后全靠你之类的话。”

我问:“小春喜欢妈妈陪读吗?”

仝先生一拍大腿,道:“问题就在这儿啊!小春越来越讨厌妈妈的陪读,尤其考上高中之后,经常跟妈妈大吵大闹。比如,他经常把送水果的妈妈推出书房,经常把妈妈夹来的菜送还到妈妈碗里,妈妈帮他洗好的内裤他干脆扔掉,等等。今年中考,小春故意报考离家远的高中,就是想躲开妈妈,可他想得太天真了,他妈妈居然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然后在家高调宣布,小春高中三年,她要全程陪读。小春憋了一肚子火,揶揄道:‘我以后要出国留学,您还陪读吗?他妈妈不假思索地说:‘为什么不呢?没有我你怎么活?小春当即就把碗摔了。您说说看,他俩到底谁有问题?”

我反问:“小春的妈妈早早结束职业生涯,真的没有别的原因吗?比如工作中出现严重差错、与领导关系不睦等。”

“不,她在职场上大受欢迎!”仝先生否认,“原来的公司领导每年春节都要到我家登门拜访,邀请她归队,每年春季的出国旅游都会打电话邀请她免费参加,其他公司也常常联系她,欢迎她加入,薪水十分诱人。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没有人为难她,是她自己不想干了。我感觉,她给儿子当陪读妈妈只是借口。即使真是为了小春好,为什么小春那么坚决地反对,她就是无动于衷呢?”

我问:“您夫人与她父母的关系如何?”

仝先生说:“她10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5年前故去,此前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感觉她们母女关系非常好,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

我直截了當地问:“如果您和夫人闹矛盾,您的岳母会干涉吗?”

仝先生一怔,坦白地说:“是的,岳母会插手。岳母在我家时一直自命家长,什么事都要做主。如果我和她女儿闹矛盾,她肯定会把我们叫到面前开家庭会议,各自说一遍事情的经过,然后教育一番,各打五十大板,最后让我们拉拉手,就算解决了问题。”

我笑道:“有这样的大家长也不错,省得冷战。”

仝先生不屑地说:“不,那感觉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像个闯祸的孩子,沮丧透了。”

我忙问:“您夫人呢?感觉跟您一样吗?”

仝先生说:“不,她很喜欢这一套。事实上,她妈妈去世后,我们再闹矛盾会冷战很长时间,哪怕我道歉也不行。她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任性又依赖。”

我问:“您岳母也曾对女儿说过‘妈妈以后全靠你之类的话,是吗?”

仝先生说:“是的,经常说。思想观念也遗传吗?”

纠缠不清的母爱

我告诉仝先生,她夫人和小春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病态共生模式。所谓病态共生,就是父母和孩子界限意识不明确。

仝先生向我做出暂停的手势,惭愧地说:“能说得通俗些吗?我不理解这些术语。”

我说:“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至少应该明白两个概念:我和别人。我们可以与别人交朋友,但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这就是界限意识。当这个‘别人是亲人,界限意识就会变得模糊起来,关系就会变得不友好。通俗地说,界限意识是说,我的事是我的事,你的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我说了算,你的事,你说了算;我的事,不需要和你达成协议,你的事,我也不想管;我们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间时,必须经过对方允许。共生意识是说,我的事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一切都是我们的事。”

仝先生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您是说我夫人过多地介入了小春的生活。对,这就是问题的症结。可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不是伟大的母爱吗?别的妈妈也是这样照顾孩子,究竟哪里不正常呢?”

我说:“没错,生活中这样的病态共生现象十分普遍。比如,母以子贵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意识,母亲为了孩子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成为全职妈妈,以孩子为自己的生活中心,以孩子为自己的生命支柱,把孩子的喜怒哀乐当成自己的喜怒哀乐,把孩子取得的成绩当成自己的成绩。这样的心理纠缠其实是负能量,不仅对母亲的生命力有腐蚀作用,而且会拖孩子的后腿。您夫人和您岳母也是病态共生关系,她们相互依赖,更像是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当您岳母过世,您夫人便失去了共生伙伴,她正是在那个时候选择做全职妈妈的,拿小春当了共生伙伴。好在,小春不接受这种模式,他的种种反抗行为都是正能量的表现。正能量与负能量的对冲,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家庭矛盾。”

仝先生又拍了一下大腿,表示赞同我的分析。他问:“人的界限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的母子关系才是正常的?”

我说:“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界限意识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感觉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出生以后,婴儿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的,没有母亲他一天也活不下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换言之,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成长得越好。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

仝先生问:“不能与母亲分离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我说:“心理上与母亲界限不清,会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种表现是,这种人特别思念亲人,想念家乡;第二是独立性差,遇到问题不能自我做出决定,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从众心理严重;第三是有回避行为,在家靠娘,出门靠墙;第四是人际关系不稳固;第五是喜欢自我暴露,给人一种不成熟感;第六是对事物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坐立不安;第七是自我矛盾,常常做事后悔;第八是依赖心理严重,特别重视老乡、同学、战友、朋友等的关系,以便获得安全感;第九是控制别人的欲望强烈,特别是对亲人的控制;等等。”

仝先生露出庆幸的表情,说:“谢天谢地,小春不是这样的。”

离你的孩子远点

仝先生问:“那么,如何改变病态共生模式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强界限意识。”我解释道,界限意识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知道自己与其他人都是互相独立存在的个体,更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最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靠得再近,彼此还是自己;我们离得再远;心里还有对方。即使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界限意识。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界限意识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界限清楚意味着,我已成长,已有足夠的安全感,已学会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不至于依赖或控制他人。两个独立的、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仝先生问:“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我说:“首先,您要帮助夫人重新建立自尊。所谓自尊,就是要有生命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尽快在心智上成熟起来,认识到自己和小春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事业,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事业上,不甘平庸,追求上进,活出自己的精彩。其次,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您要督促夫人把小春的责任还给小春,生活中学会放手,让小春尽早独立,去追求他自己的人生理想。”

仝先生说:“说穿了,就是让她离小春远一点。”

我说:“对。这是改善母子关系的金玉良言,尽管大多数母亲难以接受。”

仝先生边思索边说:“中国母亲似乎更难接受。”

我说:“没错。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母亲大多没有自我,骨子里想找一个依附的对象,所以许多中国母亲甘于平庸,缺乏自尊和自信。不过,做为知识女性,您夫人完全有能力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实际上,人类进入信息和互联网时代之后,智慧、耐心和细心成了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崇尚勇气和力量,女性的竞争力越来越强,甚至超过男性。”

仝先生重重地点头,说:“今天回家,我一定第一时间把您的话转告她。”

最后我提醒仝先生,帮助夫人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地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一周后,我接到仝先生发来的微信,只有6个字:“夫人去上班了。”

我不禁莞尔。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小春界限共生
间隙
过去
小春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破次元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材料作文“界限”导写
幸福,在我身边
《小春》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