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思维意识的方法

2019-10-16 05:19陈蕾
江西教育C 2019年8期
关键词:春联词语思维能力

陈蕾

学生语言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切的话语,话语情境、话语内容的选择与语言思维有着紧密地联系。既是“思维”,就应该以“思”为动力之源,以“维度”为基本方向,将学生的思维镌刻在言语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本文提出要链接多维资源,在横向拓宽中训练思维能力;强化深度体验,在纵向推进中训练思维能力;调动多种感官,在立体交叉中训练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一、链接多维资源,在横向拓宽中训练思维能力

教材文本本身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教师就要将教材向广处拓展,激起语文的涟漪。比如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教师通常都会采用借词换词的方式,将学生的认知逐步向深处推进,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理解了词语的大意就达到目的了,其实学生只是触及了语言的表层,并没有形成深入而通透的把握。

如《灰椋鸟》中的“排空而至”,教师可以从“排”字入手,将其理解为“排列”“除去”“释放”之意,并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品析,选择合适的字义,此时很多学生都会错误地选择“排列、除去”。为此,教师引导学生从灰椋鸟飞行的视角进行理解,将文本中的“排”字理解为“推开”。接下来,教师播放了“排空而至”的画面和录像,很多学生先是传出阵阵惊叹,感受着成千上万只灰椋鸟一起归还山林的壮观场景,然后再运用词语描述的方式,展现“千军万马一般”的恢宏气势。在朗读中,学生感受到鸟儿更多了,气势更强了,甚至连语言也有了排空而至的境界。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不能停留在音形义和粗浅的概括教学上,而是要求教师有序推进,逐层揭晓词语的内在含义。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思维历程:联系语境,遴选关键字的字义;结合动感性画面,感知文本语言的真实感受;借助充分联想,抒发内在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壮观的气势,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强化深度体验,在纵向推进中训练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攫取文本中最为出彩的地方,将文本表达的精彩之处清楚地叙述出来,梳理出作者的言语思路。

如在教学《春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罗列的四副春联,引领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学生分别对四副春联所指向的内容进行洞察,发现主题对应着从自然到祖国再到家庭的顺序,完全是依照从大至小的方式排列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春联的语言,感受到春联内容所展现出来的美好情愫,洞察了作者表达顺序的内在规律。

无论是聚焦表达范畴,还是情感体验的升华,都对精彩语段进行了深入的感知与探究,学生对文本内在的表达逻辑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宏观把握、微观细化的探究能力。

三、调动多种感官,在立体交叉中训练思维能力

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经在《杜诗解》中写过一句话:“所谓传神,需要在远望中出;所谓写照,需要在细看中出。”如同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始终局限在某一个细节上,并不能发现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而需要退后数步,从远处望去,整体观看,这样才能获得艺术魅力。

如在教学拓展性文本时,课文在描写雨景时写道:“你会看到雨脚在卜落卜落跳。”“卜落卜落”对于学生来说有点生僻,理解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障碍。为了让学生准确感知这一用词的精准性、艺术性,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多层次、立体化感知。首先,学生通过联系“雨脚”“跳”等词语,认识到这是拟声词,展现了听雨者内心世界的轻快与愉悦。其次,学生尝试用手指轻弹桌面或者双脚轻跺地面的方式,来感受语言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最后,学生用心朗读文字,并将身心意识浸润在文本的语言世界中,感受文本独特的认知体验,充分展现文本语言表达的内在魅力。

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体悟并不是依靠单一的感官,需要充分整合和运用多种认知感官,立体化地构建听觉、味觉、触觉等。在这一案例中,學生通过联系语境形成初步的认知体验,巧妙地进行了思维的归纳和梳理,厘清了思维表达的内在路径,与作者的认知体验形成最直接的体验与认知。

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字体。”没有思维的高效参与,阅读再多的书本也将无济于事,充其量也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意识发展的天然氧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真州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春联词语思维能力
容易混淆的词语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培养思维能力
找词语
培养思维能力
新春联
新春联
一枚词语一门静
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