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民发
维果茨基认为,思维在言语中得以实现。如何有效利用言语实践优化儿童思维,如何有效培养儿童思维以指导其自身的言语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研究汉字的特性,把握儿童的思维特质,让儿童的思维与汉字碰撞,可以使小学汉字教学更为有趣和有效。
一、联结与渗透:听写的常式与变式
听写,多用于检验学生是否能书写正确汉字字形,这是听写的“常式”。如果将听写与汉字音、形、义、理的学习相结合,则可以有多种“变式”。
(一)在听写中联结成汉字网
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听写“蔽”字时,可以再让他们听写“撇”字和“弊”字。三个字的整合听写可以让学生关注音近字与形近字,同时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汉字时有意识地将音近字与形近字进行联系比较。杜威认为,思维是多向的复杂运动,而这样的运动中总有使思维相互联系的联结点。在汉字的学习中,教师不仅需要将汉字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联结策略与汉字学习结合,使学生内化知识。
(二)在听写中渗透汉字理趣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造字法蕴含着相应的思维特点。教师在听写中着意渗透汉字的造字法,可以帮助学生由音到形、由义到理地透彻理解汉字。比如,教师让学生听写“考”字和“老”字,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这两个字的联系。学生在大胆猜测并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介绍:“在古代,‘考和‘老同义,都表示老人。”在听写“镰”字时,教师可以点出它的造字方法:“镰是个形声字,左边表示它的性质,右边表示它的读音。”通过在听写中渗透汉字的音、形、义、理,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汉字学习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汉字认知能力,并得到思维的发展。
二、理解与运用:“以用促学”及连字成句
学习汉字,要结合字义、字境、运用、转换等多方面感受汉字的本质。“以用促学”连字成句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汉字,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让学生尝试用生字连成几句话。只要学生能够把句子说通,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第二阶段,以课文内容为主题进行连字成句练习。比如,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有学生尝试这样连字成句:“身有残疾、备受世人崇敬的科学巨匠霍金为了不被外人打扰,从而能专心撰写科学著作,在门外挂起‘主人正在睡觉的木牌。”他将“崇”“匠”等生字串联起来,达到了“以用促学”的目的。围绕课文內容的连字成句练习,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创作。连字成句涉及汉字的字义、字境,更包括汉字的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有学生将“帕”“硕”等生字组合,连字成句:“这块手帕上印着硕大的景德镇瓷盘,瓷盘上的画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自主选择主题创作,不仅能促使学生对汉字进行灵活运用,加深对汉字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掌握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
三、发现与改正:学生对汉字的体察自悟
学生的汉字学习能力既体现在主动识字上,也在于能够发现汉字的误用并且有意识地改正,体悟到汉字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句段修改为依托,发现汉字的误用并加以改正。
(一)发现汉字误用
学生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灵活运用汉字,而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汉字的误用,是学习汉字的重要环节。培养发现汉字误用的能力可以从在生活中“咬文嚼字”开始。“咬文嚼字”是指让学生每周发现两到三个生活场景中“自己感觉用错了的汉字”,然后查询、研究这些字是否真的使用错误,并将发现的用错的字归纳起来,在班级展示。小学生认识的汉字数量有限,让他们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汉字的误用,可以使他们循序渐进地建立汉字学习思维框架。汉字误用的归纳整理使得“发现”成为“经验”,让小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汉字“网”。
(二)自觉纠正误用
小学生的汉字学习不是独立的、割裂的,它必然与词语和句段相结合。教师培养小学生发现汉字误用的能力,而且要让他们形成纠正错字的自觉。错字纠正可以与片段写作、修改相结合。以学生自己写的习作为修改材料,更能强化他们的汉字辨误纠正意识。经常性的体察、回顾,能使学生慢慢悟出汉字的体系,并且在不断的“发现—纠正”过程中,形成学习汉字的自觉。这种自觉又促使学生转换认知和思维,不断构建新的汉字认知经验,使他们在学习汉字时方向更清晰。
小学汉字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规律,依凭学生的思维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联结与渗透、理解与运用、发现与自觉的汉字学习策略,使得学生的汉字学习得以优化。联结思维的汉字学习,以汉字训练思维,以思维促进学习,整合汉字的音、形、义、理、用、悟,使学生发现汉字的理趣,获取汉字文化的精髓。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