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无复流关系的分析进展

2019-10-15 16:48伊尔夏提·吐逊江木胡牙提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淋巴细胞血小板

伊尔夏提·吐逊江 木胡牙提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通常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但部分患者于术后出现无复流,即冠状动脉开通,心肌组织灌注未恢复,这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有关,本研究对此进行综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血小板;淋巴细胞;无复流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225-01

AMI是临床常见心内科危重症,指因冠状动脉堵塞或狭窄造成的心肌缺氧、缺血性持续损伤、坏死。采用PCI术对患者进行抢救,可及时开通梗死冠状动脉,使前向血流恢复。但有部分患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心肌组织仍未得到有效血流灌注,可引发心功能下降、左室扩大、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增加猝死风险。

1 AMI

1.1 AMI的現状

受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近年来AMI发病趋向年轻化,且发病率逐年升高。过往临床治疗AMI多采用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但疗效有限,患者住院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1]。随医疗技术进步,溶栓与介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AMI治疗中,使AMI住院病死率大幅降低。经有关治疗后,受多种因素影响,AMI患者预后依然不佳。其中,PCI术后无复流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

1.2 AMI的病理机制

AMI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血栓、炎症、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多种病理机制。而其中最主要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斑块破损,导致内膜暴露,血小板通路被激活,释放多因子,形成附壁血栓[2]。除此之外,血小板可释放细胞因子,造成平滑肌细胞增生,推动病情进展。而慢性炎症反应在病情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可增加斑块不稳定性,促使AMI发生及发展。

2 PCI术

PCI术属微创治疗手段,造成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佳,是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也是治疗AMI的首选方法,其可采用经心导管技术,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实现心肌组织再灌注,有效缓解冠状动脉缺血症状。但受介入治疗影响,术后易出现动脉急性闭塞、动脉穿孔、动脉痉挛、支架脱落等并发症。

3 术后无复流

3.1 术后无复流的相关机制

部分患者在成功进行PCI后,出现术后无复流(微循环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未恢复)现象。该症状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可能与微血管结构、栓塞等多种因素有关[3]。PCI术实施过程中,冠状动脉支架保留对患者机体血管有一定刺激,可造成血管损伤,且易加重炎症反应,促进血栓形成。此外,手术操作对冠状动脉内膜的损伤不可避免,可导致斑块部分缺失,出现粥样斑块碎片,导致远端微血管栓塞,并可引发溃疡,破损处易继发血小板形成血栓。而AMI患者部分血管内皮损伤不可逆,易使内皮功能受限,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微血管痉挛,引发无复流。

3.2 术后无复流的诊治现状

目前临床可采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核磁共振成像等方法诊断无复流,但均难以预测该症状的发生。而在无复流发生后,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所用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均可发挥一定疗效。但经有效诊治后,仍有部分患者临床结局恶化。

4 PLR

4.1 PLR的增高机制

PLR是近年来发现的反映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有关文献指出,PLR可反映患者体内免疫及炎症状态,在评估胃癌、肝癌等多种疾病预后中均有应用[4-5]。但有关PLR与AMI无复流关系的报道较少。PLR在AMI中发生增高,与血小板活化有关。此外,AMI病情进展中,细胞因子、受体、酶进一步促进血小板激活,导致PLR分子升高。而由于AMI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且心肌出现大面积坏死,淋巴细胞因此降低,导致PLR分母降低。受上述因素影响,PLR在AMI患者中呈现增高现象。

4.2 PLR与PCI术后无复流的关系

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是血栓和免疫炎症过程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患者发病过程中,炎症状态及血栓均会导致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升高。而淋巴细胞有保护斑块稳定性的作用,呈现降低趋势。血小板与淋巴细胞之间可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细胞间聚集体,促进微小血管阻塞,并可导致血管痉挛、形成血栓。因此,PLR可反映亢进的凝血、炎症及再灌注情况,在预测PCI术后无复流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有研究指出,PLR较高的患者发生PCI术后无复流的几率较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仍有部分PLR较高的患者,未发生术后无复流[6]。

5 总结

目前临床对无复流的治疗难以达成理想效果,而寻找特异性标记物,进行有效预测,对降低无复流发生率,改善PCI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PLR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其分子为血小板,分母为淋巴细胞,两者是炎症、血栓、免疫机制的联系纽带,可互相调节彼此功能。高血小板预示着血栓的形成,淋巴细胞水平与炎症反应呈负相关,且低淋巴细胞水平表明免疫反应消极,高血小板及低淋巴细胞水平即PLR增高,可反映为患者无复流发生风险高、预后差。因此,采用PLR不仅可预测AMI的发生,还可评估AMI病情、预测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峙宝,刘红旭,邢文龙,等.我国2001-2017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系统评价[J].世界中医药,2018,13(8):1822-1827.

[2] 王咏,郭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小板增多症诊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8,39(3):416-420.

[3] 任洁.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2):2143-2145.

[4] 赵忠治,王金淼,魏颖,等.术前外周血NLR与PLR对胃癌预后的评估价值[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8,24(1):50-54.

[5] 覃莉,杨小玲,李川,等.PLR和PNI联合评分评估肝细胞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和生存期的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9(4):645-648.

[6] 宋红星,张杰,马龙飞,等.PLR、NLR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无复流和术后MACCE中的预测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4):484-487,492.

猜你喜欢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淋巴细胞血小板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情况分析
冠状动脉旋磨支架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进展
CYP2C19和阿司匹林药物基因分型指导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1例
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测定和临床特点
血清尿酸与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水平相关性研究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保卫人体的巡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