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
“准确。是作家的唯一道德。”这是2014年李洱接受云南《大家》杂志采访后刊发的采访稿的标题,可是李洱他自己做到了吗?
经过《收获》的热捧,《应物兄》登上《收获》《扬子江评论》和新浪十大好书等各种文学好书评选的榜首。我就问评委你们有几个人认真把这本书读完了?我读完了,我读完了之后产生了极大的困惑:这些评委对文学有基本的判断力?
这是一部非常奇怪的小说,奇怪,不是特别。奇怪,是说小说给人_种印象:作者赖以自豪的所谓“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是通过一种生硬的方式出现在小说中的,显得极为做作!
几乎所有^、都在引经据典。动不动《诗经》《论语》《周易》。开口闭口孔孟之道诗词歌赋。教授学者当然应该学富五车,但问题是,这不是在学术研讨会上,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北京上海高校的教授我也多有交往接触,谁在生活中满口之乎者也大谈哲学典籍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是教授的?即使是同济大学专门翻译和研究海德格尔的孙周兴教授,我与他相遇,也会惊讶于他的幽默诙谐,和你想象中满脑子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完全不是一回事。
《应物兄》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为了炫耀卖弄自己的学识而刻意设计情节和对白。很多知识性的思辨性的问题,如果删去,一点也不影响小说的发展,在那长篇大论,真不如直接就某个问题一一比如说书中写到的螽斯、黔之驴、青铜觚——写成随笔或文论,还比现在有趣。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小说的人物,所有的人都莫名其妙!
出版社的季宗慈,居然可以在作者应物的署名上随意加个“兄”字,变成“应物兄”,而不经过原作者同意!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能促进销量吗?不违反合同吗?没有任何可以说服读者的理由。
就好比于丹出书,出版社自说自话给于丹署名“于丹姐”。这书还能卖吗?会觉得这样的书更有市场?
副省长栾庭玉,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受到著名报人麦荞的赏识,想读博士,想做海外儒家大家程济世的弟子。却居然连陈寅恪都不知道!栾庭玉的妻子豆花,自己创立了公司伊人物业,居然会放着自己的公司不管理,跑到栾庭玉家去当保姆,也就相当于变成了她自己创立的伊^物业旗下一家家政公司的员工。金或是一个在校女学生,与副省长栾庭玉有暖昧关系,那她就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份,当着应物兄等几个不熟的教授的面,和副省长在大庭广众之下打情骂俏?还有海外儒学大家程济世的得意弟子,叫黄兴,在美国做计算机兼避孕套生意,我们知道像IBM这样的IT巨头确实每年都投入巨大的经费用于避孕套的研究之中,但他们也喜欢养驴子吗?在美国养驴子?甚至还骑驴上班?你看到过哪个大公司的老板是骑驴上班的?黄兴的老师程济世,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这位儒学大师和另一位东方学教授谈的居然是:五十五岁以后,他虽然又结过一次婚,但从来没有射过精……
令人目瞪口呆!
这种不合常理的设计从头至尾,比比皆是,可以说是全程尬写。我怀疑只有瞎子才看不出来这种情节设计上的草率和谬误。除非你根本就没有看,只是人云亦云吹嘘拍马。你要说他是反讽吧。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这么一副荒谬的面孔,荒谬得离谱,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步!没有参照系,也没有现实作为依靠,变成无米之炊,反而失去反讽的力量和价值。反讽也要讲逻辑,也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不是说你想怎么写就可以。如果说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那何谈“准确,是作家的唯一道德”?有什么准确可言?就这部小说而言,如果说有荒诞,那这部小说被捧到天上去就是最大的荒诞!
这部小说被誉为“几代作家向《红楼梦》致敬的重要收获”。这句话就印在小说的塑封上。《红楼梦》是《应物兄》这样的小说?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悲欢,带有曹雪芹强烈的自传色彩。《应物兄》与作者周边的现实也许有一些关系吧,但因为作者的“不准确”,而让这种写作变成一种“不道德”行为。《红楼梦》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是他自然主义式的写法所决定的,并非作者刻意,而《应物兄》呢?通篇透出一股我一定写一部和《红楼梦》一样伟大的小说的勃勃野心,目的性太明确,功利性太强,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据我所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是很多读者共同的读后感受。
一本书写了13年就一定是好书吗?在我的年度阅读榜上,它也上榜了,但不是最佳,而是年度失望之书。
这些年,文学圈子里互相吹捧的风气愈演愈烈。这是对文学缺乏敬畏的表现。比如莫言的《蛙》后半部完全崩盘,却得了茅盾文学奖。莫言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他在《天堂蒜薹之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令人心生敬意,那是我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但就《蛙》这部作品而言,是不成功的,可以说写得相当糟糕。我们不能因为《蛙》而否定莫言的文学成就,但也不能因为莫言的文学地位就违心地说《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想,中國文学现在最需要的,是诚实,没有诚实,就没有对读者和文学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