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朱文 彭宁衡
近年来,随着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的日益普及,人们购物、乘车、住宿、餐饮、缴费等各种消费活动,只要用手机或银行卡一刷,所有交易便轻松完成了。这样一来,现金似乎成了多余之物。由此,社会上便产生了“现金无用”“现金消亡”的言论与担忧,一些公共交易场所甚至出现“拒收现金”等非正常现象,不仅扰乱了货币流通市场秩序,而且损害了人民币的形象。
人们不禁要问:现金真的会从此走向消亡吗?
现金流通:呈总体下滑趋势
首先,从近年来货币市场的现金流通情况看,现金流通总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以湘南某市为例,2015年以前,该市现金投放与回笼均呈大幅增长态势,从2016年以后便持续下滑。2018年,该市现金投放与回笼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6.2、13.9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的现金投放回笼下降明显。调查发现,2015年以来,该市辖内现金更多地从城市流向县域农村。2018年,该市城市现金投放与回笼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1.8、18.6个百分点;而同期县域现金投放与回笼量,却比2015年分别增长5.5、2.6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现金流通的季节性特征也较为明显。据统计,每年凡遇重大节庆前后,该市现金投放与回笼量均明显增多,而到了平常月份,现金投放与回笼量则相对均衡与平稳。如2018年春节期间(1月15日-2月15日),该市现金投放量是全年月均量的6倍多,而节后(2月23日-3月23日)现金回笼量也是全年月均量的近5倍。2019年春节,该市现金投放量接近上半年月均量的6倍,节后回笼量则为上半年月均量的4.5倍多。
多重因素:影响现金流通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经济下行,制约现金流通规模。事实证明,区域现金投回总量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其中与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度更高。2015-2018年,该市经济形势呈总体下行态势,GDP增速从10.9%降至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12.2%降至10.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19.5%降至10.9%,导致现金投回呈相应下降走势。
其次,利率放开,减少流通中现金量。金融产品利率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利率波动对现金需求有抑制或释放作用。2015年以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央行彻底取消了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限制,银行存款利率大幅上涨,特别是作为存款最佳替代品的货币基金收益率更是一路攀升至4%以上,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热情高涨,导致居民手持现金量明显减少。
再次,非现支付发展,弱化居民现金需求。近年来,该市使用微信、支付宝等非现支付业务量年均增长达36%以上,而同期ATM机存取现金量年均增长却不足10%。同时,居民网络购物普及率的快速提高,也影响了现金流通规模的增长。2015-2018年,该市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4.1%增至5.5%,而同期现金投放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则由18.6%降至12.9%。
最后,假期效应与地域风俗习惯的影响。随着非现支付的普及推广,传统工资收付、产品购销以及行政事业经费、税款、汇兑收支等现金使用主渠道逐渐萎缩,但公众节假日大量使用现金消费的习惯仍然较为突出。2018年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国庆、中秋前后,该市现金投放量占了全年现金投放总量的70%以上。
趋势预测:现金仍有用武之地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预测,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现金仍将是重要的支付交易工具,“现金消亡论”为时尚早。其理由是:
人们交易习惯和社会风俗的改变是个渐进的过程。随着非现支付的不断普及,现金需求弱化已是大勢所趋。但是,人们交易习惯和社会风俗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非现支付也将会由开始时的“井喷式”发展转为后期的稳定增长。在我国经济趋稳向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未来区域经济筑底并保持中高速增长,内需消费旺盛,存款利率差异化可期,均为现金持续大量流通提供了坚实的条件。
现金流通使用将更多地集中于节假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加,且消费需求将更多集中在节假日。而受风俗文化影响,人们在一些领域使用现金消费的习惯短期内仍将难以改变。因此,预计未来重要节假日的现金需求尤其是小面额现金需求将增大。
农村地区现金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贫困人口逐步脱贫。加之农村居民用现偏好,将使农村地区现金需求保持旺盛,由此带动县域现金业务量增长。因此,预计未来农村地区将成为现钞流通相对密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