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接收函数反演东北地区地壳结构

2019-10-15 06:36李秀丽朱叶琳高业欣赵龙梅
防灾减灾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反褶积台站东北地区

李秀丽,朱叶琳,高业欣,燕 云,赵龙梅

(辽宁省地震局,辽宁 沈阳 110034)

0 引言

东北地区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东北做为全球鲜有的深震孕育区,以及火山活动剧烈地区,地貌交错、构造情况较为复杂备受地学家关注,能够获取该区的速度结构,对于研究深层地震孕育机制、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意义[2]。长期以来,前人利用不同的观测资料及方法在东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4]。

以东北区域内不同的地块作为研究范围,分别采用P 波接收函数CCP 法、体波层析成像法、H-K 叠加法、近震及远震走时反演法等方法获得了东北地区1100 km 深度的地幔结构模型、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 波速度模型、东北下方达到800 km 处的P 波和S 波速度结构、中朝地壳上地幔三维P 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与平均速度比、地壳厚度图像等研究成果。发现了东北地区壳幔结构上体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厚度东西布局差异明显。异常方向北东向与间断面方向一致。壳幔介质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低速突出异常区在长白山、五大连池火山区域下方,高速异常区在松辽盆地地块下方。

1 数据

受区域国界及海岸线的限制,我们选取的地震台站都位于东北域内以及西部邻省。我们选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东部共111个测震台站的宽频带数字化地震计观测资料,观测资料由中国CDSN 波形数据中心提供。查阅相关资料及用2012 年数据进行初算,发现中等规模的浅源地震得到的结果比较好,最后向国家数据备份中心选取上述台站自2012 年1 月1 日至2015 年10 月1 日,震中距在2000~18000 km 范围内,震级在6.0 以上,共542 个地震事件(事件震中分布图见图1)。

首先对本文研究所用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依次读取地震事件观测波形,删除伪地震事件记录,调整各台站接收波形的到时,调整台站方位角翻转波形,删除初至不明显事件,最后得到287 个波形发育良好,初至明显的地震事件用于接收函数研究。经过计算和筛选共获得4683 条接收函数,较好地反演了研究区域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及速度比。

图1 接收函数所用事件震中分布图Fig.1 The epicenter distribution of the events used by the receiver function

2 接收函数提取

远震P 波在传播时会受到震源函数、测震仪器响应函数、传播路径、传播介质等因素共同影响,而当垂直向可以近似为脉冲响应时,就可以将远震P 波接收函数三分量地震记录其他两个分量进行反褶积,进而消除了传播路径和震源时间函数的影响,分离出了台站下方介质所形成的间断面对入射P 波的响应,得到台站下方的介质信息。接收函数的提取,实际上就是得到包含Ps 转换波及其他多次反射震相函数的过程,过程中要分离出路径及震源因素序列。

接收函数的计算方法因研究域不同分为频域计算和时间域计算,时间域计算方法多由频率域经傅里叶变换得到。由于实际观测仪器采用频率不同导致现有观测资料带宽有限,而且地震波形记录中包含了噪声,体波垂直分量频谱存在零点和很小值,针对以上情况,学者提出了各种改进方法以获得较可靠稳定的接收函数。Wiggin 提出了“水准量反褶积”方法,在计算中引入高斯滤波因子和水准量,使得接收函数结果更加精确和可靠。然而该方法虽然获得较稳定的接收函数,但由于水准量的引入降低了弱转换震相的分辨率,因此学者们发展了多种时间域计算方法,如同步时间反褶积法、最大熵反褶积法、脉冲反褶积法、迭代反褶积法、Wiener 滤波反褶积法等。

本文接收函数提取采用最大熵反褶积法。首先对三分量的观测记录进行预处理,然后截取-20 s 至120 s 的波形,并对两个水平分量进行坐标旋转,以及反褶积计算,得到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本部分计算内容均通过脚本调用sac 命令实现。

首先:截取波形数据。利用IASP’91 模型得到计算P 波理论到时,读取SAC 文件,去除理论到时,并修改头段变量中时间参数,取初至前10s,P 波后100s 为波形长度截取波形。

第二步:对所选波形去除仪器响应、去均值处理,进行带通滤波。

第三步:旋转坐标。检查并修改两个分量的头段变量cmpinc 和cmpaz,使其正交。使用rotate 命令旋转坐标。

第四步:利用反褶积计算接收函数。查阅文献及该区域相关研究资料,设置高斯参数为3.0,迭代次数设置为150 次。设置拟合度大于90%,初步对接收函数进行挑选。

最后,对程序计算的接收函数进行二次挑选,删除Ps 震相不清楚、幅值偏离总体幅值的接收函数,同时检查程序处理相反的情况,挑选完成后重新绘制台站接收函数及结果图。

经过计算和二次挑选(部分台站经过多次挑选)共得到111 个台站4683 条接收函数,其中5 条以下台站仅2 个,10 条以下台站7 个,10~50 条台站58 个,44 个台站接收函数条数大于50,获得了较好的结果,部分台站接收函数结果如图2 所示。

3 接收函数HK 扫描

地壳厚度H 与地壳Vp/Vs 速度比存在类似反比关系,当地壳比较薄时,波速比较大,当波速比较小时,地壳比较厚,震相对直达P 波和Ps 波区别不大,然而从单条接收函数上获取较为准确的Ps 多次转换震相是非常不科学的。因此,我们通过叠加取平均的方法来获得较为可靠的Ps 震相到时。有人提出了H-Kappa 方法来求取地壳厚度。该方法利用Ps、PpPs、PpSs+PpS 震相到时同时叠加来求取地壳厚度,叠加过程中,有效地消除了介质的横向不均匀引起的散射效应,所以该方法可以获得更加可靠的速度界面及深度信息。本文采取该方法进行研究。

本部分计算内容均通过脚本调用sac 命令实现,设置权系数w1为0.5,w2为0.3,w3为0.2 进行叠加运算及绘制波速比图。

最后得到东北地区MOHO 面分布如图3 所示,各台站波速比信息如表1 所示。

图4 部分台站H-K 扫描结果Fig.4 H-K scan results of some seismic stations

4 结论

从计算结果可知,研究区最大地壳厚度55 km,最小地壳厚度25 km。但从图4 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地壳厚度多分布在25~40 km 中间,MOHO 面与断层方向一致呈北东方向展布,并呈现中部隆起,东西两侧下凹的特点。东部地壳厚度介于35~40 km 之间,中部介于25~32 km 之间,西部佳木斯地块介于35~37 km之间,三江盆地附近在25~32 km 之间,该总体趋势与张广成等[6]所述一致。

重力梯度带以西地壳较厚,介于35~40 km,重力梯度带以东,地壳厚度较薄,介于26~33 km之间,反映了研究区地壳厚度横向差异较大。该结果与江为为等[7]重力异常测量结果一致,杨宝俊等[9]人工地震测深研究表明,重力梯度带是地壳的陡变带,地壳厚度变化是引起重力改变的一个原因。

在重力梯度带以东到兴蒙槽地,地壳厚度逐渐减小,在小兴安岭北端达到最小25 km,小兴安岭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地壳厚度也较周边地块薄,推测与复杂构造拉伸关系密切。

佳木斯地块地壳厚度较厚,约为36~40 km,较其周边地区呈现出偏厚的特点,推测可能与小兴安岭及长白山褶皱带形成相关,褶皱带挤压变形过程使得该地区地壳厚度加厚。

而三江盆地区域地壳又变薄,约为28~30km,反映地壳横向差异较大。

松辽盆地内部也表现出不同区域的莫霍面差异,除几个台站下方显示地壳较厚外,其北、东、地壳较薄,莫霍面的形态与地表形态比较一致,厚度约为25~30 km,可能是板块运动过程中的拉张力作用结果。

下辽河盆地除一个台站外,地壳厚度较薄,在28~32 km 深度上变化,反映了该区域复杂的地壳变形过程。该结果与张广成等[6]相一致。

大兴安岭褶皱带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较小,厚度值在33~36km 之间。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壳厚度总体较薄,厚度值在25~32 km 之间。

长白山地区地壳厚度较厚,对比泊松信息,发现该地区泊松比值也很高,熊小松等[4]曾经在研究中推测该现象可能与火山岩浆活动有关,使地壳处于热状态。

总体来说,重力带以西、佳木斯地块及长白山地块地壳较厚、松辽盆地北、东、南地区地壳厚度较薄,与获得的地壳厚度结果基本一致。

从莫霍面分布图可以看出,研究区四个大型盆地(海拉尔盆地、松辽盆地、下辽河盆地、三江盆地)及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的地壳厚度与地形起伏有非常好的“镜像”关系,与江为为等[7]重力磁场资料分析结果相映证。

猜你喜欢
反褶积台站东北地区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档案工作回顾
一种适用于高铁沿线的多台站快速地震预警方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反褶积试井技术在计算低渗储层渗透率中的应用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基层台站综合观测业务管理之我见
保持信噪比的相位分解反褶积方法研究
基于反褶积与编码激励的长输管道损伤检测
MDOS平台台站级使用方法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