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缂丝玉兔云肩残片及其相关织品浅析

2019-10-14 04:24王楚高长春
锦绣·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仙山残片缂丝

王楚 高长春

元代缂丝玉兔云肩残片长度33cm,宽度24.5cm,原属英国私人收藏藏品,现存于中国丝绸博物馆。该云肩残片色泽鲜艳,制作精美。以缂丝的方法制得。应为左肩部分。残片的左边是卷草型的云肩轮廓,里面为满地的折枝牡丹花卉,配以叶子和花蕾。残片中间是一个月亮,里面有一只玉兔在桂树下捣药。这是根据中国传说,以玉兔象征月亮。紧靠月亮的右边就是元代常见的灵芝云。再往右部分的构造稍有特别,可能原件是以卷草的形式和左边相连,这部分上下各有半朵海石榴花。最右边则是一条戏珠的龙。

1.织品价值分析

对元代缂丝玉兔云肩残片的价值研究,将有助于分析元代缂丝织物在纺织染织史上的成就。因此,会从该残片的技术、图案纹样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角度,对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进行分析。

1.1科学价值(织造技术)

缂丝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图案与色彩不同将多种纬线局部与经线交织,通过断纬的技法使织物的花纹和色彩正反如一,而且在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小孔与断痕,如镂刻之状。缂丝技术始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明清時期进一步发展与演变,对于元代缂丝技术的普遍观点是“宋人缂丝,山水人物花鸟,亦如宋绣,有极工巧者,余意缂丝远不及绣。若大幅舞裀,自有富贵气象,元缂迥不如宋矣”。元代服用缂丝出土和传世最多的当属靴套和云肩,而这件元代缂丝玉兔云肩的织造技术之精湛,反映了元代缂丝的工艺。

通过缂丝玉兔云肩残片的相关数据的分析,及借鉴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元代服用缂丝的经线相对较粗,密度也较小,经线数在 100~200 根 /10cm;纬线则普遍在 400~700 根 /10cm。元代服用缂丝的经线大多加捻,这样使经线更加粗厚,在经线之间出现纵向的凸起痕迹,俗称“瓦楞地痕”。元代继承宋代以来的缂织技法:平缂、钩缂、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等,其中木梳戗的使用最普遍,在宋代的基础上从长度、密度上变化自如,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

1.2艺术价值(图案纹样)

该残片上的海石榴花、卷草是元代继承宋代的传统纹样题材。不过元代缂丝织物中,花卉纹样很少独立出现,总是会和动物图案相配合,并且,常常是表现多种动物的场面,龙纹、凤纹、翟鸟、瑞兽、鹿纹、兔纹等是比较常见的动物纹样,这张云肩残片上,月亮中间玉兔和戏珠的龙便是多种动物纹样的集合。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汉乐府《董逃行》中记载,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龙戏珠纹样中,龙身呈起伏状,角爪飞动,而龙纹配合着折枝牡丹,有吉祥富贵的寓意。兔纹和龙纹处于画面中间,与对称的花卉纹样、云纹不同。该云肩残片上的云纹是元代常见的灵芝云。灵芝云,顾名思义,其状如灵芝,层层叠叠,似乎有如诗歌中所咏叹的“云联朵朵不断脚,恍惚骈飞万瑶雀”。天上的玉兔和行龙辅以灵芝云出现,使画面更加灵动,增添了纹样出神入化之感。

1.3历史价值(社会文化)

宋代缂丝多是制作欣赏品,到了元代,缂丝成了织造服用的主流,应该注意的是,缂丝有粗精之分,粗放者当即“素”刻丝,制为一般的服用品,精细者当即“花”刻丝,固然也可服用,但更典型的是制为欣赏品。蒙古族的南下遏制了精细刻丝欣赏化的潮流,织造粗犷也是元代缂丝品的特点。

迄今为止发现的元代缂丝织物大都是服用品,而文献记载也表明这一情况:元初,袁州路宜春县的军户会接受“克丝一匹”的聘礼,缂丝以匹计,自然是用于裁制衣物的,而民间的缂丝居然成匹,可见当时织造的繁盛。缂丝在元代被用于制作靴套和袍服,其中,缂丝袍服又可分为整件袍服完全用缂丝制成、局部采用缂丝以及用缂丝织制云肩三类,该残片正是元代缂丝用于云肩织造的例证。

2.其他元代缂丝织品

2.1仙山祥云金龙残片

仙山祥云金龙图,原名绣云龙片,该缂丝图纵34厘米,横73.3厘米。主体图案为仙山和四条金龙,四周有祥云环绕。由中缝处一分为二,两边对称。画绫为藏青色,纹理较为粗疏,仙山、金龙、祥云铺满整个画面。另仙山上有太阳纹和火纹,金龙身旁也有两道火纹,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从整个结构来看,图并不完整,应是截取某件织物中的一段。

该缂丝作品表现了元代织物的特征:(1)构图繁复密实,色彩浓艳靓丽,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格;(2)缂丝的底绫和用于缂画的彩丝粗细不匀,纬丝编织比较稀疏随意,具有典型元代缂丝粗放和苍劲的特征;(3)堆叠厚实,图案轮廓常以较粗的捻线收口,是游牧民族审美取向的体现;(4)金线的使用和龙纹的造型。金线是元代织物常有的,加上龙纹造型,指向这件残片极有可能是元朝皇室甚至是皇帝使用的物件。

2.2紫汤鹅戏莲残片

紫汤鹅戏莲,1955年出土于北京双塔庆寿寺,这件缂丝具体用途不详,根据同时出土的龙纹包袱、贴绣僧帽等织品推断,应是海云和尚(公元1202—1257年)生前喜用的生活物品。从海云和尚的圆寂时间可以推断这件缂丝是公元1257年以前的缂丝织物,具有断代织物研究的价值。该残片题材为水波中的鹅戏莲花,花纹形象细小,构图取四方连续的形式,因其图案与明水靴套相近,且织造粗犷,故若判定为大量织造的服用品的一部分。

2.3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

元代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元代宫廷艺术和藏传佛教艺术的巨迹,是目前所知尺寸最大的元代缂丝作品(纵 245.5、横 209 厘米),又是唯一带有帝后供养像、唯一有题记、可以通过供养人形象和题记确认其宫廷艺术性质的缂丝,也是唯一可以明确纪年的元代缂丝。

这件曼陀罗构图宏伟精密,图像学构成复杂。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此幅曼陀罗的展厅里的图像结构和内容说明,按位置和内容将画面分为 14 个部分。

参考文献

[1]卞兆明.馆藏缂丝《明昌御览双冠图》和《仙山祥云金龙图》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7):8-11.

[2]邵彦.元代宫廷缂丝唐卡巨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05):110-123.

[3]刘珂艳.元代纺织品纹样研究[D].东华大学,2015.

[4]尚刚.元朝刻丝的功用与其折射的文明[J].装饰,2012(10):52-55.

[5]胡玲.浅析宋元时期服饰面料纹样的变迁[J].甘肃高师学报,2007(03):72-73+126.

[6]金琳.云肩在蒙元服饰中的运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03):12-18+89.

[7]茅惠伟.元代服用缂丝[J].丝绸,2006(07):49-51.

作者简介

王楚(1995—),女,汉族,黑龙江虎林市,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创产业及艺术管理。

高长春(1964—),男,汉族,吉林桦甸市,东华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时尚创意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仙山残片缂丝
爬九仙山
苗家歇饮
我有一个梦寄存在老火车站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古瓷残片是否有收藏价值?
瑞雪仙山
莫桑比克发现的飞机残片来自马航370
“织中之圣”藏巷陌
老爷子的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