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程
“XXX几千一瓶,不敢喝了,来,喝這个。”外地过年吃饭,桌上有人拿出一瓶酒,十几年前包装样式,简单、质朴,对同桌的人保证“里面装的酒和XXX一样”。
原来该品牌酒是当地的特产,高档的动辄大几千一瓶。十八大后,随着“反四风”越来越严,当地官员不敢喝该品牌高档的酒了,但是“口味上去了,一时下不来”,怎么办呢?不知是酒厂看到了商机,还是有人授意,酒厂就旧瓶装旧酒,把淘汰了几十年的老包装拿出来,里面灌装的酒和高档酒一模一样,还限量供应,市场上基本买不到。
因为老包装的价格很便宜,似乎与“四风”搭不上边。但是“四风”中的奢靡之风,说到底是在奢侈浪费中浪费了公共财政。购买老包装看似便宜,这些官员也看起来没有浪费公共财政,但是酒厂那边实际上却是浪费了国有资产,以国有资产低效率的运转,甚至亏损来“补贴这些官员所好”。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地方在公车改革后,由一些地方国资公司成立租车公司,虽然也宣称对外营业,但基本全部供应当地党政机关。于是一些官员一边拿着车改补贴,一边长租固定的车辆享受专车待遇。长租车的机关不负责车辆维修和保养,看似比之前节约了一大笔公共财政,但是却挤占了有限的政府财力和社会资源。
为什么这些“四风”擦边球会出现呢?与“四风”变种不断出现一样,除了“反四风”重在治标、重在开出了一份“黑名单”外,最重要的还是一些官员权力任性。所以“反四风”,尤其是奢靡之风,除了加大查处、加强重点节点整治外,还得从治本上加大力度,真正管住一些官员“乱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