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发
摘 要:这首歌曲的抒写,既展现了当时那个年代刘邓大军浩浩荡荡挺近大别山的英雄气概,也寄托了我们对大别山的热爱。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大别山地区的养育之恩和离开时的那种不舍。这首歌曲由王和泉和雷远生两位老师共同创作,堪称经典。后被众多知名歌唱家演唱过。本文就其歌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唱技巧两方面相结合的去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再见了;大别山;创作特征;演唱技巧
《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曲是由王和泉,雷远生两位老师分别作词作曲,在1982年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时候创作的。是由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吴雁泽老师进行的第一次演唱。《再见了,大别山》这首著名的民族声乐作品是《大别山抒怀》六首歌曲的最后一首,它曾经火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天南地北。
一、《再见了,大别山》的创作背景及特征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敬爱的徐向前元帅再一次的回到大别山,在路过武汉军区政治部时曾经说过"希望部队的战士们可以唱一唱大别山,来学习大别山的红军精神,可以创造出一首像《长征组歌》那样的作品来。”接到了这项宏伟的任务之后,当时正是年轻又文采非凡的作曲家雷远生老师便于1980年的5月份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当时安徽省音乐家协会的副主席兼秘书长银星老师就将雷远生老师介绍给也同样很年轻的词作家王和泉老师,为了可以圆满完成任务并创作一部优秀的歌颂大别山革命传统的音乐作品,两人在一起进行了密切的讨论。又于此年十月间,词作者王和泉老师进入革命老区在将军县金寨体验当地生活,次年五月立夏时节期间词作者王和泉老师又一次来到金寨县实地考察,并在烈日下的六月创作出这部歌曲,然后经过了一周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谱曲。《再见了,大别山》,一首歌唱出了大别山人心中的感激之情!再见了大别山,大别山人心中永恒不变的歌!
(一)音乐体裁形式
这首艺术歌曲是抒情类歌曲体裁形式,艺术歌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和传唱,一来是由于艺术歌曲的体裁特殊,艺术歌曲往往词曲结合,二是艺术歌曲的歌词简洁优美,三是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对称而且严谨,并且旋律变化多样。在抒情类歌曲体裁形式中,我们的这首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属于民族歌谣的抒情歌曲代表之一,类似这样的歌曲在旋律、节奏、歌词、声调以及音乐的气质方面都富有我国民族的歌谣性格。
(二)音乐旋律的抒情性
这首艺术歌曲前奏部分的音乐旋律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民族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的传播载体是声音与旋律,旋律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旋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音乐旋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主要通过听众的耳膜感知,达到情感和音乐旋律的融会贯通与和谐统一。这首歌曲在开头旋律部分是歌曲抒情的开始,这种音高,音符组合带给我们的这种旋律的感情冲击,让我们引起心中的共鸣,这种情感的传达,让我们被这首艺术歌曲抒情的旋律深深吸引。
二、作品分析及演唱技巧
(一)作曲结构
乐曲的编写是一首歌的灵魂,饱满的音符自始而终都充满了阳光的交响的音场,在乐曲的很多的细节上琵琶都是以一种会说话的形式来呈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首歌的编曲过程极其复杂,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雷远生老师将开曲的第一句定调为降A,这样的曲调可以使歌唱老师处在一个完整的、最好的声区范围,另外整首歌曲的演唱都是男高音,这样的声区范围可以让歌唱演员更好的发挥出最为完美的音调环境。《再见了,大别山》这首音乐曲子编配的恢弘壮丽。
这首歌开头的一小节半的旋律设置的非常出色,让听众一听便知是这首歌,成为了《再见了,大别山》的标志性旋律。另外这首歌的旋律中还有很多非常美妙、悠扬的音乐手法,如雅乐徵调式升fa的运用,其他的很多跌宕起伏的广音程进行,列如:小六度上下行、大六度下行、小七度上行还有小三度上行紧密衔接纯五度的叠加上行等许多,通过这些非常具有特色的音程序列排列,描述了一位充满活力激情并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形象。
(二)歌词间的情感表达
一首歌的好与不好,不仅有乐曲的旋律,还要有词句的抒写,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的歌词,首先来看一下第一段词“再见了大别山,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歌词一开始就运用比兴写作手法,将大别山的“山岭”、“ 石头”、“ 花草”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与情感寄托融入到了一起。这些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想象在国内的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地区时的艰辛,还有与敌人拼命斗争的场景,以及大别山的劳苦人民与我们的刘邓大军接下的深厚友谊,如今再一次的来到了这里,便又想起了过往的岁月,大别山的一草一木,还有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更忘却不了为了新中国长眠于此的烈士和乡亲父老。
接着这首歌另外一段“握别众老友,男女老少皆叮咛,盼我啊隔年再来游。啊! 再看一眼好乡亲,音容笑貌心中留,心中留。”这几句话写的就是当时的大别山人民的真实生活。表现出我们大别山的人民善良、淳朴、友善的思想情怀。表达了战争年代我们大别山人民对我们的子弟兵的关怀与厚爱,也表现了大别山人民跟着党走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总而言之,歌詞配合演奏时的曲子,更具恢弘磅礴的气势,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情绪会更加饱满,声音会更加高亢隙亮,这是一首具有催人奋进的积极意义,歌曲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上将听众带入了大别山地区,可以深入了解大别山的历史环境以及善良人民。
听过《再见了,大别山》首艺术歌曲的人都会被歌曲的情感所打动,这首艺术歌曲植根于大别山地区的劳动生活和历史文化,歌词朴实却不失情感的表达,曲调优美又饱含情感。这首歌曲已经被列入各大艺术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等高等院校的教材。值得我们后来人反复的去欣赏,去学习,去体会。才能更好的通过科学的训练,自身的努力理解,感情的带入。情动于中,最后形于声。
参考文献
[1]蒋晓萌.浅析声乐演唱中的力度变化[J].音乐探索,2006,(S2)。
[2]刘凤.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呼吸[J].大众文艺,2009,(06)。
[3]张梦.对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处理问题的探讨[J].世纪桥,2011,(09)。
[4]沈炳毅.如何让《再见了,大别山》唱出味[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2)。
[5]王素珍.论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3,(11)。
[6]赖世娟.民族唱法“字正腔圆”的四个关键点[J].大舞台,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