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
1 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法律条文中明确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也就是指出了它的历史传承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几千年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崇尚传统且不断发展的结果。只是晚清以来,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威逼之下,我们签订了太多的不平等条约,割地又赔款,于是在对帝国主义痛恨之余,国人对我们自己文明的信念产生了动摇,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旧传统的言论和思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一度也走了一段弯路,尤以“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甚,以“破四旧”为代表的运动给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可以放眼看世界,但和发达国家巨大的差距又使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极不自信起来。这一切,都对我们的传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更为致命的是外来的文化使得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立足于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之上的,现在生活方式改变了,那很多的非遗自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值得庆幸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举国上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就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部门也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例如开展“非遗”研培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是十分有必要的。此项活动的意义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分析。
2 对于学校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根据2018年修正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学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样也是2018年修正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是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来全面培养人,而非遗在智育和美育的培养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特色,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引入相应的非遗,可以帮助学校在智育、美育等的教育上面发挥很好的作用。例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围棋不仅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判断能力方面大有裨益,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同时锻炼学生的毅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都纷纷把围棋引入校园,并且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家长的认可。还有一些中小学引入剪纸、陶艺等手工类的非遗项目,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参与非遗项目,不仅需要动脑,更需动手,这与学习书本的知识大不相同,这对于主体是学书本知识的中小学生而言,非遗的内容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这些内容的引入在学生培养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非遗除了要进普通学校,也要进职业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机构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而我国一些职业学校也把一些非遗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非遗与职业学校的关系要更紧密。非遗中的传统工艺,例如刺繡、传统陶艺、雕刻、金箔制作、书画装裱等等,已经作为一些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甚至于有些学校还围绕某项非遗工艺开设了相应的专业,比如刺绣。因此,职业学校引入非遗,既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还拓展了学校的招生专业。学校引入的非遗项目往往就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传统工艺,学校开设这些课程或专业就为学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更能赢得所在地方的肯定与支持。
除了上述非遗对不同类型学校所产生的正面效应,非遗中的传统工艺讲究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学校引入非遗,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不怕困难的精神,这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而言,这种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3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非遗进入学校,对于非遗的生存和发展也十分重要。正如前文所述,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非遗的生存土壤,因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正逐渐从我们生活中悄悄消失。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并没有坐视不管,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文化的措施,其中就包含颁布国家、省、市、县级的非遗名录。但当前传统文化保护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因此我们必须多管齐下,在这样的背景下,非遗进学校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或者说非遗进学校就更为紧迫了。
非遗进学校,可以使得更多的年青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喜欢上传统文化。一些非遗的消亡并不是它们没有价值,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年青人对它们不了解,正因为不了解,所以也谈不上喜欢与否。现代社会,光怪陆离,生活节奏变化太快,需要人们关注的东西太多,传统文化缺乏包装的手段,远离年青人关注的视线,逐渐和新一代的人群产生隔阂,于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某一项传统文化形式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其实并不是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本身的问题,只是传播的途径不顺畅。面对此种情况,如果我们主动把非遗引入校园,让学生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这些非遗项目的兴趣和爱好,那么,我们的非遗会有很好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白先勇在昆曲
方面的尝试就是一个颇为成功的例子。他打造了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很多国内外的高校巡演,并在国内两所著名的高校开展昆曲传习活动。正是通过昆曲进高校等活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年青人知道了昆曲、了解了昆曲并且爱上了昆曲,昆曲也从濒临灭失的边缘被拉了回来。现在它正和其他很多非遗一起走上了一条继续发展之路。
非遗进学校,还可借助学校的优势资源,更好地发展非遗。非遗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并不是非遗的从业者能解决的,有相当部分的从业者并没有接受过很多的学校教育,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而且一些问题也超出了非遗的层面。而相应的学校尤其是高校,它聚集了很多人才,拥有的资源也相对较多,非遗进入学校,就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帮助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苏绣,虽然它是非遗中发展比较好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作品千篇一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问题,在和地方高校联合后,借助学校的资源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非遗进学校,还为非遗培养了人才。非遗能否继承发展下去,关键看是否后继有人。通过非遗进学校的方式能更好地找到新的接班人。例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划归苏州工艺美院后,学校从在校的学生中挑选合适的传人进入大师工作室学习年画刻印的整套流程,毕业后经考核合格后进入年画社工作。现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新传人几乎都是该校培养。
4总结
非遗进学校是对非遗和学校都有利的好举措,只要能坚持下去,相信未来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