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关于中国城镇化路径特征早已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或研究。中国既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推动“同步城市化”,即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协同发展、相伴而生的城鎮化。同时,也没出现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大量失业、大片城市贫民窟等“城市病”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城镇化是沿着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走出的一条独特的城镇化路径,其进程是由政府主导和市场经济演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相互耦合的结果。
城镇是集聚人口和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其集聚人口和产业的快慢与国家对农村和城镇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纵观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主要可划分为5个阶段:起步阶段、波动阶段、停滞阶段、复苏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完全是由政府对宏观经济和行政管理制度安排所决定。这种强制性安排不符合经济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规律,阻碍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近30年城镇化的严重滞后。
从1978年至今,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快速增长的40年。按照城镇化发展重心的不同,可以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分成两个阶段:1978年—2000年前后的以小城镇为重心的城镇化阶段和2000年以来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阶段。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人类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但城市化过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许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而忽略了“人”的城市化问题,大城市、城市群、小城镇孰先发展的问题以及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带来的土地矛盾、社会管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针对我国城镇化的特殊发展进程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经验,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就成为“后城镇化时代”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国城镇化思路的转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中国城市发展究竟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镇为主,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即小城镇模式长期以来居于我国城镇化战略之核心,其初衷则是为了避免其他国家走过的城市化弯路,比如欧美的大城市病、拉美的贫民窟等问题。这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和决策部门普遍认同的主张。听起来好像非常理想,但实践中却严重脱离实际,其与人口流动趋势、城市化国际经验、市场化资源配置原则相违背,因而滋生出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2019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意见》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并开创性的提出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一整套解决方案。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明确,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相关政策的出台顺应了城镇化的发展规律,都市圈将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城镇化发展思路由“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向“现代化都市圈引领”的新时代过渡。
原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现在则突出强调中心大城市带动都市圈、城市群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进程也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警示: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集聚是历史趋势。观察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流动数据,无一不表明人口都在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人口平均分布和区域均衡发展是个伪命题。
高质量发展成为城镇化
中后期的首要目标
(一)城镇化新格局条件下,特色小镇发展区位选择
随着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提高城镇化质量被摆在首位,以都市圈、城市群等政策为抓手,市场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区际利益补偿等新机制正在加速建立。在城镇化空间布局上,正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战略格局和空间组合链条。
2018年《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中识别的都市圈有34个。对于34个都市圈,划分为成熟型都市圈(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广州、深圳都市圈)、发展型都市圈(首都都市圈,合肥、青岛、成都、西安、郑州、厦门、济南、武汉、石家庄、长春、太原、长沙、贵阳、南宁、沈阳都市圈)和培育型都市圈(南昌、昆明、重庆、银川、哈尔滨、大连、兰州、福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宁都市圈)三类。我国“十三五规划”城市群共19个,分别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作为19个城市群中最成熟的三个,以全国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23.3%的人口,创造了39.3%的GDP,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我国应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人口产业聚集格局,强化以都市圈为区域发展空间组织的主要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端要素集聚极核,发挥特色小镇的联结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城市(镇)有效均衡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乡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宜居度。
(二)城市群、都市圈与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
1.特色小镇撬动经济发展新引擎
依托城市群、都市圈中的大城市建设特色小镇,通过城市人才与技术的植入,可以撬动经济发展新引擎,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以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推动“大城”与“小镇”协同发展,进而带来小镇的华丽转身。
2.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
特色小镇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它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机联系。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特色小镇建设成为重要的着力点和支撑点。
在都市圈时代,一方面,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小镇,将成为承载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发展阵地之一,为都市圈的建设增砖添瓦;另一方面,现代化都市圈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也为特色小镇提供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