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丰硕成果

2019-10-14 02:03郑杰川乔海印
祖国 2019年17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民融合

郑杰川 乔海印

20世纪末以来中国军事力量发生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军事装备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国初期,我国军事装备建设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主要军事装备实现自主国产,建立全面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并研制出两弹一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近20年,无论是海陆空军还是战略导弹部队都有了质的飞跃,这质的飞跃除了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之外还有完整作战体系的建立,包括近年来的军改都是为了高效的打赢现代化战争。

以前我们虽然有引以为傲的陆军,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只能位居世界第五位,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最后。现在我们已经位居综合第三、常规第二。我们的航空母舰虽然是在2012年才服役,但是在1999年我们就把它弄到手了;歼20五代战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立项研发;UGT-25000燃气轮机技术在1993年引进;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在上世纪90年代展开相关研究,1999年与乌克兰展开技术合作;歼10在80年代开始研发。1999年的时候我国海军能拿得出手的只有2艘“万国造”的052型导弹驱逐舰和1艘6600吨的051B型导弹驱逐舰,再算上从俄罗斯购买的2艘“现代级”,加起来只有5艘。051型导弹驱逐舰舰体水平还停留在50年代,核潜艇方面我们的091和092都是末流水平,常规潜艇最先进的也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基洛”。当时我们没有专用的防空舰,053K和052型配备的都是射程10公里左右的点防空导弹。2019年的中国,航空母舰2艘、055型万吨级驱逐舰下水4艘、054A型导弹护卫舰30艘、056型护卫舰连下水一共54艘、052C型导弹驱逐舰6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连下水13艘、071型船坞登陆舰6艘。还有4.5万吨级的901型大型战斗综合补给舰、电子侦察船等等。潜艇方面,我们的039系列常规潜艇AIP技术已经是位居世界前列。

航空方面,90年代我们虽然有上千架战机,但是都是歼6、歼7、歼8这一类的二代机。主力是我们从俄罗斯进口的近百架苏-27战斗机以及引进生产线的歼11,这也是当时唯一的三代机。我们直到2000年还在想办法魔改歼7和引进苏-30战斗机。轻型的轰-5轰炸机也在继续服役。战略运输机也是从俄罗斯引进的几架伊尔-76,数量少得可怜。而预警机则为0,空中加油机也是数量极少的轰-6。2019年,中国的歼6全面退役,歼7歼8已经在二线部队“养老”和训练,苏27也开始进入退役的尾声。现在我们的三代机数量已经突破1000架,国产的歼10、歼11B、歼16大规模列装部队,全面替换那些老的二代机,歼20五代机小规模列装部队。运-20战略运输机也已经承担起重任,为其他特种飞机提供了平台。魔改的轰6K轰炸机配合远程巡航导弹也具备了打击5000公里目标的能力。预警机我们也拥有了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等多种配备相控阵雷达的空中预警指挥平台。直10直升机也填补了我国专业武装直升机的空白,直18中型通用直升机也广泛装备于海空军。还有:东风31A/AG、东风41洲际导弹、长剑10巡航导弹相继列装;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强化了我国中近海的防御能力;带简易制导的远程火箭炮,射程可以达到200公里以上,堪比短程弹道导弹。

装备水平的上升代表着我们工业和科研水平的整体飞跃,包括材料、电子、造船、机械加工设备等等。我们的航空发动机,虽然在寿命上整体还是赶不上欧美,但是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质的飞跃。

距离1999年,中国军队的变革之路已经走过了20年。对于变革的历程,我们不做详尽的叙述,只说其中几个关键性的点——到2005年,包括殲-10战斗机、ZTZ99A型主战坦克、052B/C型驱逐舰等主战装备实现列装或完成研发,中国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上开始加速;“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演的进行检验了中国军队多军兵种协同进行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同时还首次检验了与外军联合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能力;2008年,中国首次派出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军队的作战范围已经开始覆盖印度洋区域;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展示轰-6K,标志着中国的“三位一体”战略打击体系正式形成;2018年,中国军队首次参加俄军战略兵力演习,进一步检验了中国军队出境作战和与外军协同作战的能力……

十八大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2017年9月18日,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在京开幕,包括连续3年位居全球超级计算机榜首的“神威·太湖之光”、龙芯系列自主可控高性能处理器、高精度原子钟、自主水下机器人等在内的一大批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集中亮相。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一段段精彩视频,全面系统地展示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都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以实现军事能力整体跃升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双赢,进而实现长期的国防安全。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2017年8月,科技部、中央军委科技委联合印发《“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部署了“十三五”期间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7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2017年9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会上发布实施《“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和国民经济动员等专项规划,20个省份出台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启动实施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深化论证空域管理体制、军品定价议价规则、装备采购制度等改革方案,全面推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装备承制单位联合审查工作机制;在全国范围推广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3项创新举措。

理顺机制,军民融合释放“制度红利”。在2016年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上,参展的163家单位中,民营高技术企业达87家,超过半数。截止2016年10月,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项目调减为755项,压减达62%;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持证民营企业由2012年初的不到500家增长到1169家,增长幅度超过130%。此外,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有关部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深化军工行业改革促进民参军,使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享受到了军民融合带来的“制度红利”,由过去的“要我融”主动向“我要融”转变,重点领域融合亮点频现。

融合之路向深行、朝宽走。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和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很多军工企業和军工科研院所的共识。穿戴方便的“空调背心”、自动瞄准的“导弹灭火”产品、扫描地下管线的探地雷达……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军民融合的产物。数据显示,2016年,航天科工集团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超过2012年集团公司的整体营业收入。

中船重工的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频频吸引国人眼球。2017年6月13日,蛟龙号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2016年9月18日,目前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升船机正式启动试通航。中船重工在升船机研制中广泛应用了军工大型项目管理经验和多项军工技术,军为民用、成果共享,彰显了军民融合“共享”理念。

除了军工类企业,站在军民融合的时代风口,军地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模式更加多样。五年来,各地的创新联盟、协同中心、创新园区如雨后春笋。四川以“四个率先”成为军民融合的弄潮儿: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率先在全国设立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率先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所有央属军工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截至2017年10月,在北京、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已有20余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潮正扑面而来。

2017年10月,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军民两用高新技术成果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工信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

2018年3月初,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第一批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遴选标准,努力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据了解,我国国防工业主要由四个大部分组成,即国有军工集团、地方国有军工企业、军工高校和民营军工企业。据国防科工局统计,我国已有超过1000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6》显示,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口单位已达总数的2/3,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总装承制单位资格的企业总数超过3000家,涉及军工行业的企业更是达到4000家以上。

2017年,中国以尖端科技成果的密集涌现、科技创新造福民生、科技创新环境的显著优化,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古老华夏之邦在新时代的国际形象——

2017年中国农历新年的除夕,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教授团队成功合成了世界首个全氮阴离子盐,占领了新一代超高含能材料国际制高点。2017年4月,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发射成功,通信总容量超过中国已研制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通信卫星宽带应用。该卫星首次将空间技术试验和示范应用相结合,提供双向宽带通信示范化运营服务。过了不到一个月,世界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它能把传统超级计算机需要至少100年才能完成的求解用时0.01秒完成。随后,中国首次海域连续稳定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成功的喜讯传来,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一个实现稳定开采海洋超级能源的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贺电中说,这“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7年6月,世界第一颗硬X射线太空望远镜中国“慧眼”发射成功。中国这颗硬X射线太空望远镜结合了硬X射线和巡天两大特性,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定位精度,真正实现360°巡天观测范围大,以及望远镜上天比在地面建设有诸多优势的“三高一大一上”功能,能够实现对特定天区的“凝视”观测。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标志着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已经形成。从量子卫星到量子计算机,到千公里级别的“量子纠缠”、星地传密、隐形传态,超前领先的量子通信技术不仅应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于水、电、煤气等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保障,还可应用于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当天,作为沿线经济发展突破口、连接中国西南西北大通道、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山区干线铁路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2017年,中国还诞生了一系列世界级的创新成果:全球首台25MeV质子加速器通过测试、电磁炮试射成功、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世界第一大桥港珠澳大桥合龙、中国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时速达到40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首发再揽世界第一、“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斩获全球运算最快三连冠、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神经网络算法进入应用——如此密集的创新成果使中国进入了世界科技进步的前列。

2017年也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30周年。30年前,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湖北武汉诞生,开启了中国创业孵化之路,它“不仅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创业的起源和根基,而且成为了国家战略。”目前,中国孵化器的数量和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不仅是中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世界各国培育创新创业主体的重要榜样。截至2016年底,中国有创业孵化载体7533家,包括孵化器3255家、众创空间4298家和企业加速器400余家,是新时期“双创”工作的重要载体平台。

2017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成果发布

2017年,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取得新成就,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呈现新亮点,军工核心能力迈上新台阶,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获得新突破,军民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出新举措,国际合作打开新局面。2018年1月11日,国防科工局发布了2017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成果。朱日和阅兵,首艘国产航母、万吨级驱逐舰下水,歼20隐身战机列装部队,“鲲龙”AG600成功首飞等十个事件上榜,反映出2017年我国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和新突破——

朱日和沙场点兵彰显我国武器装备优质战斗力。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研制生产的多型装备接受检阅,彰显了国防科技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国防科技创新水平的显著提高,展示了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取得的新成效。

多措并举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7年1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

重大航天专项工程取得突破进展。2017年4月20日,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等试验。11月5日,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启全球组网时代。

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万吨大型驱逐舰首舰先后下水。2017年4月26日,我国首艘国产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船重工集团大连造船厂举行,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母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该航母由我国自主研制,目前,已完成主船体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6月28日,我国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在中船集团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下水。该舰由我国自主研制,是海军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战舰,先后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以“慧眼”卫星为代表,我國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协调发展。

2017年6月15日,我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该卫星工程填补了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实现了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2017年,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通信容量超过我国已研制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轨交付,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更新换代。

歼20隐身战机列装部队、“鲲龙”AG600成功首飞。2017年9月28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宣布,歼20已列装部队,试验试飞工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歼20是由中航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空军综合作战能力。12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首飞。该机将有力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我国应急救援航空装备体系建设的发展。

“神龙二号”引领世界强流多脉冲高功率加速器技术发展。2017年11月23日,由我国独创设计的世界首台兆赫兹重复率多脉冲高功率加速器——“神龙二号”,通过国家级现场竣工验收。“神龙二号”的研制成功,是直线感应加速器和我国尖端武器闪光照相技术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亮相。11月28日,中核集团发布自主研发、可实现区域供热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同日,中核集团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启动供热演示项目。利用核能为区域供热可有效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缓解日趋严重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世界最快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发布。2017年12月4日,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电科集团发布高速量子随机数发生器。该发生器实时产生速率超过5.4G比特每秒,极限值突破117G比特每秒,刷新了此前高速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纪录,为目前世界之最。离线输出的量子随机数比特率比传统技术高3至4个量级,可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产业和信息安全产业。

全球首艘智能船舶交付。2017年12月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号正式交付,投入使用。“大智”号由中船集团研制,是全球首艘通过船级社认证的智能船舶,开启了全球更加安全、经济、环保的航运时代。

2019年1月2日,2018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和十大创新人物(团队)正式揭晓。评选结果突出反映了2018年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重大突破和重大进展,展示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秉承人民军工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许党报国、履职尽责,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时代风采。

以新闻事件发生时间为序,入围2018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的是:我国火炸药领域开拓者王泽山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球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阵列首台天线下线;“月宫365”实验圆满完成;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获“时代楷模”称号;首艘国产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下水;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成功;中法合作的海洋卫星发射;以歼10B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亮相中国航展;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竣工验收;拆壁垒、去门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项目再减62%。

2018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团队)也同期揭晓。陈炳德、毛献群、喻松林、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团队、探月工程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和哈工大微卫星团队、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歼-15飞机研制团队、远程火箭研制团队、海上试验平台抗灾抢险团队、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等3名个人和7个团队从全行业推荐的候选创新人物(团队)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

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自2003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16届,十大创新人物(团队)评选活动自2014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5届,候选新闻和人物(团队)由国防科工局有关部门、11家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关院校及媒体等单位推荐,经层层遴选、专家评审和最终审议评出。

下一步,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要秉承人民军工精神,跑好支撑强国强军接力赛、打造高效益工程、培育高精尖人才,奋力书写新时代更为笃定自信、更加浓墨重彩的军工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国70周年。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民融合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融合》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