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岩
政治建设是党领导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坚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则是新时代加强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政治权威主体的凝聚力和行动力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政治建设中维持权威自身的发展,以及体现政治权威的人民性必须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认同氛围为基础。
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统领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更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关键所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持续构建党的政治权威,进一步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政治权威作为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认同的基础,体现了执政党的政治整合能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政治权威的塑造离不开执政党自身的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其政治权威的构建一直伴随着党的政治建设并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正式出台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权威构建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一)提升政治权威主体的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治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无论是作为一个政党自身的正常运作,还是作为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都离不开全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团结统一。以政治建设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党员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三个方面。在认同感方面,党的政治建设明确了自身的奋斗目标,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目标能够得到每一位中华民族成员的认同。政治建设明确了党的指导思想,能够确保全体党员以统一的思维范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党的政治建设所确立的目标与思想的统一实现了党员对党从情感到价值取向的全方位认同。在归属感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庞大、严密的组织体系,确保了每一名党员在党这个大家庭中有一个更贴近自身工作、生活的小家庭。使命感是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最大的区别,不仅立足于执政党自身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为现实目标,更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党员对党的认同感是增强权威凝聚力的情感基础,对党的组织归属感能够有效提升政治权威的组织凝聚力,而建立在此之上的使命感不仅能够为党提供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更能够为全体党员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提供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党的政治建设是提升党员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的坚强政治保证。
(二)提升政治权威主体的行动力
政治权威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公众对于权威主体政治绩效的认同,现代政党合法性基础的构建离不开自身行动力的提升。政治权威的行动力能够确保执政党在实际操作层面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资源,进而确保执政党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国内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既包括能力的提升和制度的完善,也涉及到政治发展战略的布局,提升行动力就意味着提高执政党自身的领导能力、发展能力和改革能力,是执政党保持自身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建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自我约束机制,更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突破性发展的着力点,这都是党的行动力的具体体现。提升政治权威主体的行动力就是要通过党的政治建设全面提升党员素质,《意见》的出台能够确保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执政能力等方面以实际行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在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以优良的政治绩效提升公众对权威主體的认同度。
政治权威的构建素质是基础,组织是保障。政党作为以掌握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组织力既是政党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树立自身政治权威的重要保障。政党的组织力是党的政治能力在组织层面的具体体现,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运转和发展必须以强大的组织力为基础。因此,以组织力的提升构筑政治权威,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建设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而言,党的组织力包括为了维持政党正常运行的组织活动能力,包括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员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以及通过“三会一课”等形式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能力。对外而言,党的组织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级党组织服务群众、动员群众、团结群众的能力,以及在各级党组织的社会活动中把党的思想、主张、决定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构筑党领导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是自身政治权威构建的重要保障。就党内而言,党中央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这一核心作用不仅体现在全体党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更体现在党中央能够有效地统筹部署党的政治活动,实现全体党员从思想到行动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是党中央在政治层面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关键所在,是在重大政治问题面前发挥一锤定音作用、做决断的基础所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是其权威性的体现,而这一权威性必须以强大的党内组织力为保障。就党外而言,《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核心作用的发挥不仅要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更要靠全党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的过程中发挥好联系、组织、宣传、动员群众的桥梁作用,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进而巩固党的政治权威的群众基础。组织力是党的政治属性的体现,《意见》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不断强化各级各类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为新时代增强党的组织体系整体合力指明了方向。
公众对于执政党政治权威的认同不仅在于执政党自身优良的政治绩效,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外部氛围作保障。营造政治权威认同氛围应当从历史文化、政治生态和政治参与三个方面入手。营造政治权威的认同氛围,首先必须保证公众对政治有着较高的关心程度。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推动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民众对执政党政治权威认同的情感基础。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共同体意识包括对祖国、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其自身而言,党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而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和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在外部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政治权威是根本。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党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而这一意识的增强能够让全体中国人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以更加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中国政治的发展,进而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权威的认同度。
营造政治权威的认同氛围,要确保公众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愿。共同体意识的增强为公众关心政治提供了保障,要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必须以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基础。从宏观角度来讲,政治生态即政治运行的大环境,在微观层面则具体到党政系统的运行状态。党政系统的政治生态直接影响到国家大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意识。公众是否具有参与政治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主导构建的政治生态,《意见》中把政治生态的塑造定性为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政治文化、选人用人标准和建设廉洁政治五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意见》对中国共产党健全政治制度、规范政治行为、培养政治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健全的政治制度、规范的政治行为和健康的政治意识能够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一个具有包容性、秩序性、公平性和导向性的政治生态环境,能够在满足公众政治参与诉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实现公民个人政治权利与国家政治发展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对党政治权威的认同。
营造政治权威的认同氛围,要拓展公众政治参与途径。公众关心政治、有政治参与意愿是政治权威认同的基础,而能否真正参与到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则直接决定着公众对政治权威认同度的高低。拓展公众政治参与途径,不仅要让更多有政治参与意愿的人能够通过更加丰富的渠道参与政治活动,表达政治诉求,同时也要提高参与质量,确保公众理性、有序、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中国民众参与政治的需求越来越强,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越来越专业化,且相当一部分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已不仅仅限于自身政治诉求的满足,而是将参与政治活动视为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当前形势下要拓展公众政治参与途径,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人大、政协、群团组织联系群众、联系社会的纽带作用,同时也要重视新兴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在参与地方政治活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专业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协助。此外,在互联网领域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广大网民参与政治提供有序的网络环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政治参与途径的拓展不仅是对政治诉求的满足,更是对群众智慧的汲取,人民的政治权威应当是满足群众意愿,反映人民意志的权威。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