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特征研究

2019-10-14 03:23杜彦桥
决策探索 2019年18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习近平改革

杜彦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准确概括,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呈现出了四大特征:一是改革环境的复杂性,世界形势千变万化,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面临着多种挑战;二是改革内容的广泛性,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各领域、各环节、各层次;三是改革立场的人民性,全面深化改革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四是改革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环境的复杂性

改革是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40年,党带领我国人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些都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时代,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国内环境而言,改革使我国在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旧问题旧矛盾亟待解决,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问题的凸显期,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干扰因素并没有完全得以解决,特别是在涉及利益分配与调整时,改革的力度越大,越是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所遇到的改革阻力就越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变一方面凸显了40多年来生产力的提高使我国摆脱了贫困落后的状态,同时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也说明改革并没有完成,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更加突出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凸显了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调整我国的生产关系,促进我国生产力实现高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活力。

就国际环境而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21世纪以来,随着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因素更加复杂、更加隐蔽,中国的改革开放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形势不容乐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通变得愈加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与影响也随之加深。为了应对和克服种种危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外经济交往,积极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了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同时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正是从大局出发,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发展道路与发展方略所开出的“战略药方”,是我们解决国内复杂问题、化解国际风险挑战的法宝,也是新时代党和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二、内容的广泛性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正所谓‘立治有本,施治有序。”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单个领域制度的调整和修修补补,而是全方位、全方面的体制与制度的深度革新和改进。其次,全面深化改革也不是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的系统推进。最后,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是仅仅停留于体制机制的改进,而是要将重点放在促进制度的聚合与集成,从而形成系统的制度成果和文明。党中央正是从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不断汲取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因此,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出发,党和国家作出了六个“紧紧围绕”的总部署。这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进一步深化改革认识、系统把握改革方略的重要体现。

其中,经济体制改革事关改革的全局,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度,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日益成为促使我国加快改革步伐的强大驱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这也更加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重点领域的带头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健康有序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立场的人民性

人民既是历史的客体,也是历史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持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想人民之所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为了人民的改革。改革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主义的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最终目的是要在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在认识与实践上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和创新都源于我们党始终在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推动各领域的体制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切实增强人民的主体性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改革回应人民的呼声和期待”,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既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显示了我国正是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進。”这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总结,是党探索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依靠人民的改革。人民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了一项全新的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一项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事业,而我国之所以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克服各种困难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自觉拜师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从而使改革获得了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因此,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既是在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中不断得以发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准确地表明了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如今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面对未来,要不断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只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以往的改革经验也告诉我们,越是面临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与风险挑战,越是担负繁重艰巨的改革任务,越要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越要紧紧依靠人民,从而不断化解改革风险挑战,推动改革持续深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造福人民的改革。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让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写入党的文件中,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与热烈反响。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成果人民共享、改革红利人人有份,是我国改革顺利前行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这一论断也凸显了改革的目的是造福人民,以及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与意义。一方面各项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无不是着眼于广大人民最期盼的领域,从而让人民分享改革红利;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使改革红利深入社会最基层、抵达最广泛的人群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覆盖的领域愈加广泛,同时也更加突出了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人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民生。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坚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的深刻体现。

四、方法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就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我国从革命、建设到改革,每一项成就与飞跃无不显示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认识到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决定,使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在全方位不断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愈加显现出了改革方法的科学性。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对于改革的成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十六字方针,并且要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一系列的方法论既彰显了整体与系统、辩证与发展、本质与规律的特征,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重要特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更加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透彻性、实践的可行性以及方法的科学性。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用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真理。也正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当代我国的改革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不是照搬他国发展的经验,而是与本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与方法的可行性。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只有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通过深化改革着力解决不平衡的发展和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依靠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抓住主要矛盾实施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打好一系列攻坚战,才能真正建成得到广大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因此,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法宝,成为全面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动力。

【本文系渤海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YJC20180016)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习近平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