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君,刘小波,李佩恩
(内江师范学院,内江 641100)
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对自然产生影响的最直接反映[1],IHDP和IGBP 将区域全球综合模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制作为研究LUCC 的重要领域[2]。目前国内学者对LUCC 的研究主要是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3-4]。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对LUCC 的研究区域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地势平坦区域,而对内陆的山地城市研究涉及较少。渝北区是重庆市向东发展的重要区域,有着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而且江北机场吸引了大量与航空相关的产业聚集,并形成了临空经济港。分析区域LUCC 变化情况,有助于推进生态、环境共治。
渝北区地处重庆市主城区的东北向,面积约1452km2,区内总人口约121万。
根据土地利用的国家分类标准[5],结合实际解译情况,把研究区地类划分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通过计算区域的单一开发度[6]、单一耗减度[7]、单一动态度[8]、综合动态度[8],全面反映研究区19年间的用地变化情况。
公示 说明单一开发度单一耗减度单一动态度ST积a 为、 ;S时C b为ab段为初 耗;期 减D、 面a末b为积期新的开面发积,面综合动态度
借助GIS 获得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图,通过地物合并得到各类用地数量。运用数据运算得到变化转移特征(表1)。
表1 北区1988 ~2014年LUCC变化转移特征(km2)
注: 1类为林地,2类为草地,3类为耕地,4类为建设用地,5类为水域,6类为未利用地
渝北区耕地转出率25.33%,转入率6.97%。25.33%,转出主要是林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城镇化,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林地增长迅速。林地转入率24.45%,8.49%的转出率,表明林地不断减少。草地的转出率67.57%高于转入率55.04%,说明草地在逐步减少。水域转入率5.53%略大于转出率3.86%,表明水域面积呈缓慢增长趋势。建设用地转入率为13.42%高于转出率2%,说明该时段内区域建设用地增幅较大。未利用地转出率和转入率分别为15.89%、 7.06%。
根据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上述公式,获得渝北区四期的LUCC 动态度(表2)。
表2 渝北区LUCC动态变化数据(单位:%)
注: A 为单一开发度,B 为单一耗减度,C 为单一动态度,D 为综合动态度
由表2可知,林地的开发度为1.1%,耗减度为0.31%,单一动态度为正值,主要由于重庆市退耕还林政策贯彻实施,林地面积能够较为快速迅速。草地单一动态度为-1.04%,快速城市化带来草地面积减少。耕地的单一东态度为-0.73%,主要是因为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其耗减度为0.94%,说明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落实,使得耕地的减少量较小。建设用地开发度为0.56%,耗减度为0.07%,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迅速城市化,同时重庆市增减挂钩的政策为建设用地的增加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土地资源。水域的单一动态度为0.07%,虽然开发度和耗减度都较小,但是如果这一用地类型长期减少或消失,将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未利用地单一动态度为-0.35%,说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未利用地也被作为土地后备资源加以开发,但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土地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0.3%~0.5%之间,区域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人类用地的影响。渝北区综合动态度为0.55%,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处于临界值边缘,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还较为合理。主要原因是随着“两江新区”设立,渝北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其他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速度变快,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但是由于退耕还林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落实,用地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还在合理范围。
(1)研究期间渝北退耕还林的实施,林地增长明显,“两江新区”的设立,推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建设用地增加。渝北区土地综合动态度为 0.55%,表明在新型城镇化和森林重庆目标下,虽然区内用地变化大,但合理的城市规划还是对区域土地性质的影响处在合理范围内。
(2)从解译影像中,表明耕地变化表现为零星田块逐渐合并,最后集中连片分布。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植被类型和地貌形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局部小气候。虽然现阶段的影响还处于较为合理的范围内,但是以后的规划中,应该关注整体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带来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