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米爽
摘要:罗丹和贾科梅蒂作为近现代西方雕塑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两座高峰,两者在各自雕塑创造中都表现出与传统雕塑艺术相左的艺术风格。艺术家们在各自时代所创造了许多杰出雕塑作品为后人所敬仰,其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不断挑战以往人们所习以为常的状态。这也让西方雕塑在传统的束缚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了艺术家们不竭的创造力。现以两位艺术家各自代表性雕塑作品《加莱义民》与《广场》从多-少、表-里、正-负以及实-虚角度进行对比,试图探究在西方近现代雕塑艺术史上两个重要节点的差异。
关键词:罗丹;贾科梅蒂;雕塑;永恒;真实
罗丹与贾科梅蒂是西方雕塑史上的两位大师,其艺术成就与才能享誉世界,对西方乃至世界的雕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出生于巴黎,14岁就开始学习艺术,是一个对20世纪的雕塑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接受了米开朗的影响,具有强有力的写实主义特征。雕塑作品《加莱义民》创作于1884至1891年,是罗丹为法国加莱城制作的一组纪念性群像,以纪念加莱历史上几位英雄。这组具有创新意味的雕像,以其在总体构思、形象塑造、精神传达、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别具一格,贯彻了罗丹艺术创作的基本美学理念,成为罗丹艺术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而出生于瑞士的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年)是稍晚于罗丹的一位艺术家,在雕塑和绘画领域均有不凡建树的大人物。贾科梅蒂生于画家之家,从小就接触美术,在日内瓦美术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又转到巴黎师从布德尔,以其作品中瘦长的符号化的人物形象而著称于世。《广场》作于1947到1948年,描绘了一个都市场景,其底座表现了一个城市广场。四个男性角色向空间中部大步走去,但似乎没有人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一个女人孤独地矗立在那里,看起来在发呆,或是陷入沉思之中。贾科梅蒂这些瘦长纤细的人物,与其最广为人知的战后雕塑有同样的效果:男人总是在向着某个固定目的移动,同时,女人站定不动,而且难以接近。
两幅雕塑作品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其创作目的都与广场有关,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背景制作而成。对两件雕塑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能够以小见大,更加清晰地理解两位艺术家各自所处时代,特别是在艺术风格以及审美趣味的差异和不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庞大——纤小
首先从体量上来看,罗丹的《加莱义民》遵从现实主义手法,根据真人的大小比例制作而成,整体感觉上有一种分量感,厚重而实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丰富,肌肤、衣服等不同材质都刻画十分写实;而贾科梅蒂的《广场》却是沿袭其创作风格,抛弃了以往传统的造型手法,采用了抽象的表现方式,不仅仅舍弃了人物的面部表情,甚至是五官都没有表现出来,仿佛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将“少”追求到了极致。甚至会怀疑这样的人还拥有生命吗,或者说表现的还是“人”吗?两者这样的一种差异性表现得最为明显。
二、客观——主观
客观与主观,也就是外在和内心。在《加莱义民》中,我们明显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主题十分鲜明,以写实的手法将要赋予的故事娓娓道来。其想要表现的就是加莱市市长要为15世纪英法战争时加莱城的英雄圣皮埃尔建造纪念像。罗丹在创作时虽然抛弃了较之以往高大刚强的英雄形象,深入挖掘了临死亡时的复杂心理:坚定的、听天由命的等,但他的雕塑仍然是服从“自然”的,更加尊重客观事物的表面形象,相比较而言主观的影响却很弱小。而在《广场》之中,仅从表面现象来看很难察觉到什么线索,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觉察到其中的内涵。作者过分于依赖自己的内心,抛弃了客观世界的形象。虽然也会叫我们联想到人体,但已经摆脱了传统附加在雕塑上的一切桎梏,只留下了最原始本质的部分,是一个简单的形体暗示。
三、正向——逆向
正向与逆向指的是空间上的方向。雕塑作为一种三维艺术形式,必然占据着一定的实体空间。在《加莱义民》中,与我们平时常见的写实性雕塑作品相差无几,正是通过雕塑的本身来传达这种空间感,雕塑体量大,必然占据着空间就要多。但在《广场》之中,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逆向空间,你所看到的并不是作者想要表现的,正如那些看不到的才是作者的意图所在。在这件雕塑作品中,贾科梅蒂极力压缩消减雕塑中人物所占据的空间,使得再少一笔一刀“人”这一概念将不复存在。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不断扩大,人与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也暗示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戰争给予人所带来的危害。
四、真实——虚空
如果仔细观看《加莱义民》就能明显感觉到,罗丹虽然在雕刻手法上较之于以前有很大的解放,但其出发点仍在忠实于自然。雕塑中六位勇士的脸部都不朝向同一个方向,表情也各不相同,其表现的目的就是追求现实的真实性。比如左前边的人物,手臂弯曲向上,头向后扭去,仿佛是不忍接受这种现实,右前方的人物手戴枷锁,身体直立,大义凌然,像是准备慷慨赴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我们肉眼能够观看到的细节,与我们平时生活十分接近,因此更加真实。而贾科梅蒂的《广场》之中,其追求却迥然不同,广场上的人物都是纤小瘦弱的,身体比例也被夸张处理,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千差万别,作者极力要去摆脱现实的模样,真实这一标准被贾科梅蒂抛之脑后。最终呈现出的形象就会感到一种虚假,脱离于我们现实的生活,像是漂浮于真实之上的一种虚无,留给观者无尽的想象与猜测。
五、即刻——永恒
即刻与永恒是从时间上划分的。罗丹在《加莱义民》中追求的是某一瞬间的客观现象,表现的就是六位最有声望的居民颈上捆着绳索,手持此城和城堡的钥匙,赤脚走向敌营的画面,除此再无其他。而贾科梅蒂却并非如此,他从时间的维度上去探索一种艺术的真理性。他不满足于以写实的手法逼真的表现某一时刻之下的客观世现象,而是在此基础之上追求世界的永恒。一个物体在不同时刻下永远都是不一样的,在大自然中如此,在艺术中也应该如此。他表现的是假象被去除后的真实,正如贾科梅蒂所说:“真实仿佛躲在一层薄幕的后面。你揭去了一层。却又有一层。一层又一层,真实永远隐藏在一层薄幕的后面。然而我似乎每天都更接近一步。就为这个缘故,我行动起来,不停息地,似平最后我终能把握到生命的核心。”这一追求在贾科梅蒂的艺术生涯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六、结束语
总体而言,通过不同角度下的一系列对将罗丹的《加莱义民》和贾科梅蒂的《广场》两座雕塑的对比,《加莱义民》人物形象更加写实,与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而贾科梅蒂的《广场》人物却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法更加抽象。罗丹遵客观世界的真实,贾科梅蒂却更加追求主观世界的表达。两位都是世界上杰出的雕塑家,但在艺术创作却截然不同,可以追求客观再现,也可以追求主观抒发,这或许与时代背景相关,或与个人追求密切相连,也正是如此造就了西方灿烂的雕塑艺术。回溯过去,展望未来,在当今更加自由、包容的创作环境下,定能涌现更加优秀的艺术家,来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辉煌。
参考文献:
[1]李力.贾科梅蒂:广场上的孤独者[J].美术观察,2001(09):68-70.
[2]庄威.行走的人——从罗丹到贾科梅蒂[J].皖西学院学报,2005(06):151-152.
[3]时琦.浅谈贾科梅蒂的雕塑风格[J].缤纷,2016(12):72.
[4]王琴.瞬间与永恒——浅谈贾科梅蒂的艺术特色[J].美术大观,2006(04):28-29.
[5]欧阳英.外国美术史[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