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拍在今天的影视行业逐渐普及和盛行,各家影视公司也基本上都配备了航拍器,中高低各个段位都有,但各家的航拍业务能力和水平素参差不齐,飞行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这也引起主管部门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航拍师;影视;从业者;飞行器
航拍又称空拍、空中摄影或航空摄影,是指从空中拍摄主体,获得俯视图像,此图像即为空照图像。航拍的摄像机可以由摄影师控制,也可以自动拍摄或远程控制。随着飞行器产品的逐渐成熟,它有能力呈现稳定的画面效果,就这几年时间,无人机飞速介入了影视行业。在购买和安全使用无人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航拍器在影视行业中的作用
影视画面的表达手法丰富多彩,摄像器材的选择不同,将产生较好的震撼的艺术效果。摄像器材的配合相应的辅助附件,如摇臂,斯坦尼康,防水罩,无人机等这些辅助器材。与这些设备相结合,产生的视觉艺术效果毋庸置疑的。当今如没有航拍器,要想让客户满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家已经习惯了有大航的画面,它能体现画面整体的空间感,鸟瞰完美色彩布局。所以航拍在今天影视从业里,必不可少,少了它,画面将少了灵魂。
二、航拍从业者在影视行业里的现状
航拍师是影视从业里新兴的一个工种,也就是这几年才陆续出现的,航拍从业者一开始也不会无人飞行器的操作,大多是自学成才。他们从玩儿童玩具类的飞行器入手,最后才慢慢进入专业的航拍领域。所以早期的航拍师成长过程并不科学,没有经过系统的课时学习和训练,基本上是完全的依靠个人的爱好,不断地摸索,蜿蜒前进。在经历很多次失败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航拍师也形成了一套个人的飞行模式,可是这些毕竟是个人的业务水平标杆,但对于大部分的航拍师来说,各自为师,自成一家体系,没有形成相应的大众化成熟体系,这将就导致了行业里炸鸡频率高发,个人财产损失严重,甚至是危机到他人的生命,血的教训,让人深思。
一般的航拍师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飞行器爱好者,另一类是专业影视从业者。飞行器爱好者要想成为真正的航拍,这个周期比较漫长,首先要了解影视画面语言,构图,色彩等要素的真谛。专业影视从业者要想成为真正的航拍,他首先要学习航拍器的飞行技巧,要想把飞行和摄影元素完美搭配起来,他需要的过程也很漫长。这些初入门槛的这两类人中,总有些人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提控走人算是好的结果了。
无人机的选择,也是当时航拍领域里的一种痛。有些航拍师,喜欢在设备上展现航拍的实力,以硬件取胜,在客户面前有范,增加对方的信任和热情。但是,设备越是高端,它的价格必然不菲。如果选择低端产品,也能达到预期效果,可是设备价格决定客户的认可度,真是两难。无人机这类电子产品,工作方式基本上是在空中作业,飞行过程中有各种不定因素需要快速处理,稍微不谨慎,将会机毁财空,有的掉入海里,尸首都无法找到。一个项目本来预算就不多,炸了机,血本无归。
三、航拍领域需要净化和完善
无人机航拍飞行器的大量被使用是今天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亲民性和相对便捷操作。一般的单位企业都有能力承受相应专业的飞行器产品。
受众对航拍画面大量的认可和需求,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因素。在这样的认知下,业务领域里滋生了航拍师这样的工种数量逐渐增多起来。据当前市场数据统计,百分之九十的航拍从业者都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训练,他们希望越快越好,强调入职的速度,真功夫反而放在后面,这必然导致很多不规范的操作。如果任凭这样的情形继续泛滥,这将会有更多的悲伤和遗憾发生。所以,我觉得市场上急需相应的职能部门出来组织和协调,规范行业的操作流程,要系统进行组织培训,提供相应的场地课时科目,成绩合格后,经过一定阶段的实习期,成绩合格,才能正常入职,定期考试和培训,这样航拍师市场才能走入正确良性发展道路上来。
然而,今天的一些非官方的机构已经看到无人机培训这块肥肉,有些企业性的培训机构也冒出了苗头,大搞培训,盈利目的在先,价格不菲,让一些有真正想了解和学习的从业者望而却步。上万的学费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同时真正官方正规的惠民培训机构却寥寥无几,促使行业规范起来的效果却不明显,能承担起学费的人不一定能学业有成,能拿证的人也不一定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真诚从事航拍飞行的从业者却一直处于黑飞状态,这类现象至今依然很是普遍,期待相关主管部门拿出方案来,规范和净化行业市场。
四、总结
环顾业界,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有了航拍的点缀,让作品锦上添花,符合高端作品渴求的砝码。但是航拍器航拍师的大量涌现,让市场有些慌乱,毕竟是新兴的产业,粗放型的产业链需要规范,有了规矩才能成方圆,规范了,才能让产品质量提升,甲方乙方都满意,航拍的领域才能健康茁壮地发展壮大,期待这个时期的到来!
參考文献:
[1]任金州,高波.电视摄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郭锁风,等.先进飞行控制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宝昌.无人机航拍技术[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朱瑞,南京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