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磊
[摘要]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项目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兼顾教师主导作用,结合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手段,将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与能够撰写出较为规范的常用应用文书放在一致高度,将科学思维路径的指导视为写作任务完成的前提和基础,突出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将“授人以渔”落到实处,虽然任重而道远,却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可行之道。
[关键词]应用写作课程;思维能力;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4008406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某些情况下依据充足的证据得出信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但如何科学合理地推理而不只是简单的“猜想”“推测”和“论断”,从而得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并使这一过程形成习惯,是需要训练的。随着互联网的增速与普及,传递各种可能信息的大数据早已超越了其在政治、经济范围的影响,与人们的文化、生活交汇融合,证据甄别、信念质疑使得思维训练的意义更加凸显。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第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1]。新时代的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正应以此为契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大数据时代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強化思维能力训练的必要性《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汉人扬雄在《法言·问神》中也提到:“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3]可见,劳动产生情绪和神思,有了神思才需要有语言的表达,思维是先于写作存在的。文章写作学的研究也早已证明了写作主体的智力因素对文章写作在“立意→选材→结构安排→语言表达”这一全过程中的控制和主导作用。从灵感的生发到文本的完成,写作的全过程就是思维的全过程。所以,有人说“想不清楚就写不清楚,一旦想清楚了,自然就能写清楚了”是很有道理的。简单地说,学生上写作课学习如何写作,归根结底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利用语言表达思维及其过程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其实并无根本性改变,变化的只是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难度和思维能力的强度、高度、灵活度。应用文写作是以实用为特征的写作行为,不管它书写的文种是请示、通知、意见还是方案、报告、总结,从本质上讲仍然属于写作的范畴。课程教授和学习的内涵还是应该集中于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
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应用写作课堂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还是徘徊在“文种知识掌握”的套路上,虽然有的研究者对写作课中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和具体操作进行了阐述,但是思维能力始终只能是应用文种的拥趸而不是主角,这也正是为何课程改革总是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学得好的学生,学完了课程只会拟写学过的文种,工作或实际生活中碰到课堂上没有讲过的依然不知所措;对此门功课本来就没兴趣的学生,干脆还停留在中学的不规范书写阶段。笔者希望能够提出一个新的角度,打破应用文教学的传统模式,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主线来构造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思维方法和路径,以期达到“不教也会”、能够遵循自身养成的写作习惯完成职业和生活中写作任务的目的,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这也是大数据时代提出的紧迫要求。
大数据是以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互联网和云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相关性和个性化的强调与突显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也不再是“黑板+粉笔”甚至“黑板+粉笔+PPT或视频”的课堂,它强调的不仅是知识的得到,更是信息的即时获取、处理和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们要求成为体验者甚至是先进信息的传播者。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更能影响学生并使课堂得到尊重的是如何获取有益信息,如何根据需要筛选、整理、运用信息,如何通过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思维能力的地位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4]。
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在于,大数据为应用文写作者提供了数以千计的模板和文案以资参考和借鉴,查找方便、使用快捷,大数据提供的多样化教学资源和运用形式也是信手拈来、实在迅速,但高职学生对于大数据的使用大多却是随时的、应景的、速效的,常常鱼龙不辨、标准全无。大数据的多渠道、大范围使用是不可逆的前景,如何用得好,主要还得看使用者的水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的认知水平,以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分类比较、原因结果等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行动水平,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了,才能做到现代资源和先进科技的“为我所用”,而不是“为其所役”。
2基于思维能力训练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符合现阶段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是通过教师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实施并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真实工作项目和具体任务,使之掌握完成项目过程中每一环节基本要求,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训练和提升现实工作能力,获得必需够用理论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5]。应用写作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出现,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助其形成写作思维习惯,并将之自觉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2.1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以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养成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训练其写作思维能力为主的目标理念。应用文写作是较为程式化的写作,加上互联网搜索功能的强大,学生总是对网上资源缺乏辨别又过于依赖,总以为写作轻松简便,完成学习任务易如反掌,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归根溯源,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应用文写作思维价值的意识不到位,没有养成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因此,尤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设计不应该仅着眼于教材书本或课堂内容掌握的多少,更要讲究能力灵活运用的程度,要养成良好的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适应学生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需要。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我实践完成项目任务,训练动手能力,获得基本思维路径和经验为主的行动理念。首先,能力不是“讲”出来而是“练”出来的。其次,正常人都具有思维能力,它也是构成个人智力的重要成分,学生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也体现出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推动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思维过程总会存在相似的中心因素,其实质就是依据目的去调节思维,通过对事物的疑问去激发思维。”[6]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学生都处于教师提出问题、自己遵照指示、遵循步骤解决问题的阶段,对于依靠自身创建问题、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证明其科学性、可行性相当陌生,而工作岗位中并没有像教师这样的指导者,正确思维能力的加强、有效写作经验的增添必须有赖于自身的思考和行为过程。
3)以设计尽量真实的工作项目、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和手段、做好线上线下互动沟通为主的平台理念。在人们已有的自然思维能力之上训练思维能力,其目的不是生发而是得当运用,因此需要提高训练者自身的意识和兴趣,形成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努力激发他们的已有并使之更上台阶。生存与职业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可以在满足学生好奇心、获得时尚感的同时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线上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减少工作压力从而专注重点与疑难,线下课堂承担着体现教育本质和亲和力度的重要使命,对它们进行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使用并形成良性互动,能够帮助课程教学事半功倍。
2.2教学设计的项目内容
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评价等要素构成。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工作任务确定,教学活动由内容分解而成,通过教学具体情境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根据应用文写作过程中主要思维能力需求,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研究者设定了思维能力单项训练和思维能力综合运用两个基本项目,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入繁的训练顺序展开教学。项目基本要素如表1所示[5,7]。
2.3教学项目的实施
根据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个人应用文写作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本身的认知、理解和运用为重点,应用文种的写作和掌握是为思维能力的理解和掌握服务的。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放大文章写作过程中体现思维能力训练的部分而淡化文种本身的理论。因为选择的都是学生易于理解的文種,他们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结合互联网资源基本上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上突出的是招聘广告、个人简历的选择标准,如如何对罗列出的自身材料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利用、如何根据需要进行大数据与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和检索等。
第二阶段以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为重点,是对前一阶段能力训练的提升。此阶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以4~6人小组的形式,同时引入美国学者凯文·P·科因和肖恩·T·科因在《思维引导——打破常规思维的问题解决方法》一书中提到的 “问题逻辑树”这一构建思维路径的有效方法。“问题逻辑树”相近但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导图,它是以提问来激发思维的,本身就是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最佳途径的过程[8]。教学中,“问题逻辑树”的完成就是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树”本身的质量体现的也就是思维能力训练的成果。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1)小组根据项目情境进行讨论,完成文种确定阶段的“问题逻辑树”(如图1)。
图1文种确定阶段“问题逻辑树”举例2)小组讨论后,共同构建某一具体文书“问题逻辑树”(如图2);
3)小组成员在上面两步骤成果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完成写作过程中确立主旨、选择材料、安排结构的主要任务,完成写作提纲的基本设计;
4)小组成员对写作提纲进行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的填充;
5)小组挑选出最优文案进行文本要素的全面集体订正并进行班级展示;
6)班级再挑选出最优作品进行集体修缮,找到难点问题,提请重视和解决。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更全面、准确地发现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完成应用文书写作思路和规范的确立,并通过一次次相似却不相同任务的完成过程逐步建立起写作思维习惯。图2文书撰写阶段“问题逻辑树”及应用文写作对应关系举例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思维能力本身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情境项目的完成并不是其中某一能力的单独展示,尤其写作行为本身是一种综合能力运用的过程,所以并不以某一思维能力的增强为训练顺序。不过,在具体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这种区别还是要有意识地强调的,例如情境审读时对于理解、分析能力的训练;确定主旨时对于综合、概括能力的训练;材料选择时对于比较、判断能力的训练等。其次,“问题逻辑树”的构建根据需要和现实情况有多种可能,问题的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以学生的自主设问为主即可,教师的引导不可过于局限,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认知,否则将难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标。第三,问题的解答同样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可以提供必要、规范、可信的数据平台和信息来源,同时就学生自己查找的资源进行核实、检验。第四,文种的写作思路需要学生及时总结概括,至于文种本身的概念、使用、特征等理论知识则在课后通过线上资源与平台互动获取[9]。
2.4教学设计的特点
与一般项目化教学相比,基于思维能力训练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将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与能够撰写出较为规范的生活和工作常用应用文书放在了一致的高度,将科学思维路径的指导视为了写作任务完成的前提和基础,突出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将“授人以渔”落到实处,争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效果,满足现实社会发展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课堂组织不再只执著于“写”的行为,实际上更重视“想”的过程,以思考、思索、探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来衡量学习的效果,将写作思维习惯的构建而不只是某些文种写作的熟练当作终极目标。
3)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观能动程度更大,他们必须自己发现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自己通过现代技术获得有效资源,自己回答问题并形成解決问题的思路,最终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
4)对教师的整体要求更高,从侧面激励其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设置情境,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做好解答的充分准备;课中检查各小组的阶段成果,发现方向性错误并及时纠正,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评分,对完成的具体成果进行审定、评价评分与展示;课后及时总结,挖掘进步空间,提供拓展资源、引导自学和进一步提升。这些工作完成起来没有一件是轻松的,对于专业行业岗位没有认识不行,对于科学思维理论和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理论不了解不行,对于思维能力和应用文写作的实践不了解不行,没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根本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基于思维能力训练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反思2017年下半年,笔者在校内选择了一个偏文科性质的专业进行了尝试性的教学实施。虽然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增加了,学习积极性也有了一些提高,部分同学对于应用文写作思路和写作习惯的运用也相对熟练,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教学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不少问题,为下一阶段的改进与研究指明了方向。
现阶段亟待处理也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实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对其已有水平和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学推进较为缓慢,学生从思维到写作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有限,在自觉运用和写作习惯转变上的效果不太明显。因为隶属职业院校,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有限,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独立思考的意愿,当然其中还有极少数学生完全没有学习意图、根本不重视课程学习的,因此,项目化教学的推进比较困难,小组讨论容易偏题,学生对于组员和教师的依赖性较大。思维讨论结束后,将成果运用于写作的衔接不自然,部分学生不能自觉地将所思用于所写,甚至还有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复杂、这么大张旗鼓地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写作,最后考试的时候能较好地自觉运用思维路径完成写作任务的学生也还比较少。习惯的打破与新建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架构起以思维作为写作前导、以思维能力带动写作能力提升的框架,可能还需在做好思维与写作关系梳理、激发学生有效思考力、加强思维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对应作用的现实理解和运用上下较大的功夫。
除此以外,教师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教学的压力与强度,教学条件如何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以满足其需求等都是较为棘手的问题。总而言之,适应社会和时代变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始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评论员.用好大数据 布局新时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EB/OL].(20171210)[20180418].http://www.gov.cn/xinwen/201712/10/content_5245715.htm.
[2] 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3] 李守奎,洪玉琴.扬子法言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67.
[4] 李彦群.“互联网+”时代课堂的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2):1316.
[5]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912.
[6]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7] 朱立峰.让头脑更聪明——科学思维方法漫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
[8] 凯文·P·科因,肖恩·T·科因.思维引导——打破常规思维的问题解决方法[M].赵红,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9] 雅特·马克曼.学会思考[M].梁云霞,等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