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苇
(重庆市南岸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站)
海绵城市作为概念出现在《2012 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于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经习主席对“海绵城市”的强调而成为了一项可应用于城市问题治理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方案。虽然海绵城市理念属于“引入”的雨水管理思维与治水方案,但在近七年各地城市建设的效用既实证了它的有效性,也为其进一步“因地制宜”的完善及其效用最大化提供了可能的发展机遇。
从大禹家族治水至今,对于“水问题”的治理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历史时期的治水经验提供了“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其主旨讲的是“因自然之利,导自然之势。”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也集中于针对水问题,实施“用、排、渗、蓄、滞、净”等举措,应用范围包括大概念下的城市,也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城区局部,以及一村一户等。这种对于自然水与非自然水的高效化因势利导,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建立了人-城市-自然之共生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新道路。随着经验累积、数据分析、普遍实践,在思维创新基础上分析,未来海绵城市理念会更具创新性。比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进城市与乡村的连动就可以以海绵城市为桥梁建构无与伦比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另外,生态文明建设向“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与商业化的选择相关联,而这种选择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生态问题的治理。从长远看海绵城市理念商机无限,依然需要做好与之关联的大数据分析与市场化运营。
海绵城市理念向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与实践既有大范围的城市问题治理,也有小范围的城市局部建设。下面从老城区改造、城镇化建设方面具体说明。
当前,为了解决老城区居民的安居问题,一些城市正在实践改造工程,除室内的水电问题之外,对于不透水地面、绿地面积少、排水系统不完善等问题的治理,基本上选取了海绵城市理念加以实践。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分类分析时以系统工程的必要性作为前提。
在老城区的整体改造中重点是“区域改造”,集中体现在老城区各系统的优化方面,包括排水、道路、应急、绿化等有利于发挥城市功能的方面,基本模式是雨水收集-路面渗透-绿地蓄排,能够达到以人为本的“雨水-城区-休闲”效果,其中大系统的改造工程与各小区的小系统改造工程遥相呼应。比如,从小区改造方面分析,针对不透水路面的问题,一些小区采用地面“海绵化”措施利用小型机械挖开地面后,先进行了透水层铺装,然后将其与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有些小区则按照具体情况将小区的雨水排放与小区的绿地景观及路面改造结合在一起,选取结构式透水铺装方法解决狭窄路面不透水问题,利用透水混凝土解决宽路面不透水问题。路面排水沟渠与绿植区的对接,利用分层处理法既能够把降雨量小时的雨水进行收集蓄至绿植区发挥作用,也能够把降雨量大时的雨水分流到城市排水系统。以排水系统不完善为例,老城区的改造基本选择了排水管道的优化举措,如对污水、清水的分管优化,把雨污合流问题导向了对污水的利用,由于雨水管口安装了消能石或滤污网,也有效的降低了对绿地本身的破坏。以绿地建设为例,很多老城区利用了原来的树植空间与位置,合理的在科学分布的情况下,增加了与城区空间相匹配的树植,并利用树植位置巧妙的连接了排水系统、路面渗透网络,实践了城市海绵理念实践中的统筹规划、集中优化、资源节约等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催化剂,其实际意义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政府与人民对于城市功能的进一步认知。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的应用场景,不仅仅是治理问题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关于如何建设”的新思维。当前的城镇化建设中除了以城镇为单元的海绵城市建设外,区域性的规划意图非常明确。
从成功的案例分析,以单个城镇为单元的实践,就采用了城内与城外的基本划分,按照城市不同模块的功能分类。如武汉的实践集中于公园项目,在内涝与外洪的基础上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使城内的排水功能与城外的导水功能、休闲功能等结合在一起。在城市排水系统中,采用优化措施分类引流,城市内系统经道路、绿地、地下管道科学导水于城外;在城外公园项目中则的采用分层式的公园设计形成了一个层层叠加的缓释带,包括平面凹区的蓄水,二层阶梯的下渗,三层台阶式的水位下调等,系统性的实现了城市功能有的放矢的发挥实际效用(参看下图2)。从区域性的规划意图分析,以水道为轴线的诸城市联动与以区域发展为联动的实践需求表明,海绵城市理念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的必要选择。当前的实践虽然还在摸索阶段,存在联动的诸多困难与问题,但从功能与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角度观察,新型城镇化重在建设,因此规划意图越明确,城镇化进程中就可以使城镇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功能并发挥其作用。
图2 武汉海绵城市理念实践效果图
总之,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为城市现代化转型注入了生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占有了发挥功能效用的一席之地。鉴于海绵城市的价值与中国地域性的差异,以及城市“新旧混杂”现象,建议增强对“治水传统”与“风水传统”的科学研究,从而为海绵城市理念落地的“适用性”提供更宽广的应用场景,使其满足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治理城市顽疾、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需求。